为什么其它国家的子弹普遍是铜壳的,中国却是用钢壳弹?是我们用不起吗?钢壳和铜壳哪个更好?
不废话,直接上结论,铜壳要比钢壳或者覆铜钢壳要好。
黄铜具有出色的延展性,这意味着在子弹发射过程中,弹壳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易破裂。当火药燃烧产生高压气体推动弹头时,弹壳会瞬间膨胀并紧密贴合枪膛内壁,确保火药气体不会泄漏,从而保障子弹的稳定发射。同时,良好的韧性使得弹壳在反复的机械应力作用下,如装填、退壳等操作中,不会轻易出现裂纹或变形,延长了弹壳的使用寿命。
黄铜的抗腐蚀性能较强,能够有效抵御外界环境因素的侵蚀。在潮湿、盐雾等恶劣环境下,黄铜弹壳不易生锈或被腐蚀,保证了弹壳的外观和内部结构的完整性。这对于长期储存的弹药来说尤为重要,能够确保弹药在需要使用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不会因弹壳损坏而影响发射安全性。此外,抗腐蚀性也有助于减少弹壳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进一步提高其耐用性。
中国不是没有生产过黄铜壳的子弹,当下国外还能找到未开箱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黄铜壳7.62毫米中间威力弹,就是56半用的。对枪来说,铜壳子弹是细粮,不伤枪。
黄铜弹壳的颜色和表面特性使其在枪械的自动退壳机构中表现出色,其表面光滑且摩擦系数适中,能够在退壳过程中顺畅地从枪膛中退出,不会出现卡壳等故障。而且黄铜的硬度适中,不会对枪膛内壁造成过度磨损,同时又能保证弹壳在装填时能够顺利进入枪膛。这种良好的兼容性对于枪械的正常运行和维护至关重要,能够提高枪械的可靠性与射击效率。
既然黄铜壳的子弹这么优秀,中国为什么还选要钢壳呢?
首先,中国严重缺铜,用钢壳弹更符合国情。网上有很多人反驳这一点,非要说中国并不缺铜。的确,当下中国是世界上精炼铜产量最大的国家,2024年我国生产了1364万吨。在2023年,中国精炼铜产量占世界44%,稳坐世界头把交椅。
但是这些铜是从哪来?是进口铜矿炼出来的,主要是南美洲的智利,还有非洲刚果等一些国家出口的大量铜矿。中国对铜的需求非常大,可谓是满世界找铜矿。和平时期可以买,战时上哪找?以本国已探明储量,不够当下使用5年。
所以,中国用钢壳子弹压根不是从制造工艺、子弹性能上做的考量,总装备部是从战略资源上考虑的,某些网友天真的认为在战时敌国不会掐断我国的铜矿供应链。
很多“专家”的观点大多是,中国的钢壳弹技术是“借鉴”苏联的,之所以叫“借鉴”,是因为我们当下使用的5.8毫米钢壳弹,这款子弹壳的加工方法是国内专家研究出来的,上个世纪50年代引入苏联覆铜钢技术已经不够用了。
受苏联影响也是一个因素,但是并不是主要的,如果中国本土有大量的铜矿可以用,你猜国家会不会用铜壳子弹?要是金矿足够的话,一年精炼几十亿吨黄金,解放军的子弹头都恨不得用24K黄金制作,那玩意密度还大。
当然,也不能说部队用钢壳子弹就是不好,实际上恰恰相反,钢壳子弹是中国军工技术先进的一个证明。
钢壳子弹材料廉价,加工制造的技术可不廉价。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制钢壳子弹,为了改善钢壳弹,在技术方面我国做了很多探索。比如通过在钢壳表面镀铜,改善弹壳的润滑性和抗腐蚀性,减少抽壳阻力,同时解决了纯钢弹壳易生锈和卡壳的问题。
还在钢壳表面涂覆特殊油漆,进一步增强耐腐蚀性和气密性,这种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子弹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
通过改进弹壳底部平底成形工艺,优化弹壳的加工精度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了钢壳子弹的可靠性和性能。在不断改进下,当下中国的钢壳子弹已经与北约标准弹相当。因为口径的差异,5.8毫米子弹的穿透力还要更强一些。
现在,只有在解放军和俄军那里还能看到钢壳子弹,因为这种子弹加工起来比铜壳子弹要多几道工序,小规模生产不见得比铜壳便宜,大规模应用就要便宜一些。
相比于铜壳子弹,钢壳的材料来源可就太广了,中国每年十亿吨的钢铁产量,拨个几百万吨,就够解放军打好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