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美术学校,1922年升格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10月由教育部批准定名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1934年改建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图一|1925年林风眠(中)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 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图源网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保弦歌不辍赓续文化血脉,沦陷区和战区大批高校内迁,北平艺专踏上举校内迁的坎坷征途。奉教育部训令内迁长沙的国立北平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改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与此同时,淞沪会战期间,1935年秋创立于南京直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也向长沙疏散 。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湖南沅陵成立行课不久,湘境形势日趋紧张,国立艺专奉教育部令于战事爆发前迁往云南昆明,1941年迁往四川璧山青木关,1942年再迁重庆沙坪坝嘉陵江对岸的磐溪,并在此驻留办学至1946年夏。



图二|国立艺专师生在青木关松林岗校区(图源网络)

松林岗校区地处偏远,难以延聘良师,国立艺专于1942年夏迁至沙坪坝区域的磐溪郭家院,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大为改观。在随后的四年里,国立艺专开启了南迁以来艺术巨匠璀璨云集、师生最为安定、 学术成果最为辉煌的时期。艺专师生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用"锅烟墨"(农村烧柴锅的黑锅底颜色)抹黑的校舍外墙成为当时陪都重庆重要的文化艺术地标,"黑院墙"成了国立艺专的代名词。

潘天寿(1939年国立艺专执教绘画系、1944年出任校长)在他的札记《八年流离》里如是描述:“自江边至盘溪校园里有条蜿蜒的石板路,中途有巨石悬空突出,下有卖猪肉的肉案一座。再上行数十步即为盘溪盘旋之处,有平地傍山面溪而生,邮局、百货店、盘溪饭店等等在此,再行数十米,转过盘溪茶馆,一眼望去,就是艺专的黑院墙了。”



图三||李中东藏

图三为两封1945年9月、10月国立艺专磐溪办学期间寄往重庆化龙桥精一机器厂的本埠信件。一封使用"国立艺专"简写校名专用信封,盖沙坪坝中英双语邮戳;另一封使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全称校名专用信封,盖沙坪坝全中文邮戳。封背均有化龙桥次日到达戳。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艺专于1946年夏启动回迁复员工作,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各回原地办学。1946年8月徐悲鸿出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恢复音乐系。新中国成立后,以国立北平艺专为基础,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先后诞生;国立杭州艺专则传承为中国美术学院(1993年由浙江美术学院更名)。

本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