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的缺席,等同于鼓励恶人“用拳头说话”
01

2月21日凌晨,海南三亚的夜色被一声暴喝撕裂。

一名游客的手机镜头剧烈晃动,画面中,司机攥着一把刀,刀刃抵在车窗外,而游客的声音颤抖着重复:“你打了我一拳,还要我加钱?”

02

这场冲突始于网约车交易:双方谈妥200元车费后,司机中途却三次加价,从“烟钱”到“饭钱”,最终车费飙升到了300元。

乘客咬牙付钱后,司机竟再次索要“辛苦费”。

遭到乘客拒绝的后,司机一拳砸向乘客胸口,行李也被扔出后备箱。

接着便是挥舞着尖刀:XX,你不给我,信不信我捅死你!



寒光闪过,游客的质问成了绝望的嘶吼:“我们讲良心,你却这样对我?

现在你怼了我一拳,你觉得还会给你涨价吗?”

更令人窒息的,是事发后的集体“沉默”。

游客四次拨打110,得到的回复是“持刀威胁不归交警管”;

交通局冷冰冰回复:“车牌是三亚的,没接到报案,管不了”;

出租车管理处:“这车不是出租车,可能是网约车,但没登记。”



一套“程序正确”的推诿说辞,让暴力的刀悬在半空,迟迟落不到施暴者头上。

03

同样的情形,好像经常发生。

凌晨1点,杭州姑娘小林独自坐上网约车。

车辆驶入漆黑山路时,司机突然开口:“这段路危险,得加500元‘安全费’。”

小林后背发凉,手机上只剩3%的电量,司机却故意急刹两次:“小姑娘,我开一天车也就赚这点钱,你看着办。”——这不是商量,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围剿。

司机盯着后视镜,嘴角带笑。



他知道深夜独行的女性最怕什么:偏僻的路段、微弱的电量、暗示性的话语,都在逼迫对方用钱换“安全感”。

而当小林向平台投诉时,客服仅退款了事,理由是“司机行为无法全程监控”。

当平台用技术推卸责任,人性的恶便找到了裂缝滋长。

04

2023年8月,一对情侣自驾至丽江玉龙雪山,高原反应发作时,他们拦下一辆当地“救援车”。

司机热情地将他们扶上车,却在车门落锁后变了脸:“这里缺氧死过人的,一罐氧气600元,不买就等着晕过去!”

游客的手机被夺走,车窗紧闭,车内闷热与缺氧感交织。

司机点燃一根烟,慢悠悠补了句:“你们外地人得懂规矩,命可比钱重要,你看他们都买了。”



他太懂如何操控人性了:

高原反应的窒息感放大了人对死亡的恐惧,而司机掐准了这份心理:当游客的呼吸越发急促,掏钱的手早已不受理智控制。

事后,情侣向旅游局投诉,却被告知“司机是个人揽客,没有车牌和合同,管不了”。

一句“管不了”,成了无数黑车司机有恃无恐的底气。

05

2022年国庆,一家海鲜大排档的监控拍下这样一幕:

游客指着电子秤质问:“一斤螃蟹称出三斤重,你们坑人!

”老板突然抄起铁棍砸碎游客手机,吼道:“吃不起就滚!再废话打断你的腿!”

围观者纷纷后退,游客的妻子哭着拽丈夫离开:“算了,别惹他们……”——这场冲突的根源,其实并不是那几斤螃蟹。



商家暴怒的背后,实则是谎言被戳穿时的恐慌。

当游客举起手机拍摄,他维护的不只是“宰客”的利润,更是对“我说了算”的掌控权。

而警方到场后的“调解”,让商家赔了500元手机钱便草草了事,第二天照常营业。

暴力一旦尝到甜头,就会变成一门“生意”。

这才是冲突的根源。

06

人性的失守与系统的“帮凶”

这些事件中,施暴者的嚣张、受害者的妥协、监管者的冷漠,构成了一幅人性崩塌的拼图。

司机举起刀时,他赌的不是游客的命,而是制度和法律对暴力的容忍度。

——如果加价300元只需挨几句骂,如果投诉永远石沉大海,如果挥刀威胁不会被立刻抓捕……

那么暴力就成了“成本最低”的生财之道。



而那些“未接到报案”“不归我们管”的回应,本质上不是一场集体爆沉默式包庇吗。

当游客四次发视频求救时,相关部门真的看不见吗?

或许他们只是算清了“账”:处理一个司机要调监控、做笔录、写报告;而“冷处理”只需牺牲一个普通人的公道。
07

更可怕的是我们普通人的“习以为常”。

“破财消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许多人出门在外时的生存哲学。

就像青岛海鲜店老板抡起铁棍时,围观者退后的那一步——退让的何止是空间?

那是人性中的抗争的勇气,更是对现实的百般无奈。

三亚的刀最终没有落下,但它悬在了一个更可怕的地方——

在网约车平台“无法监控”的免责声明里,在交通局“未接到报案”的回复中,在游客四次报警的录音里。

当暴力发生时,我们总期待规则是那堵挡刀的墙。

可现实是,游客的求救像石子投入深潭,连涟漪都被“程序”吞噬:平台说“司机与系统无关”,交通局说“车牌属地不清”,交警说“持刀不归我管”,……

一套严丝合缝的“甩锅逻辑”,让作恶者钻透了制度的裂缝,却让普通人成了只能被宰的羔羊。

08

杭州的网约车,丽江的氧气瓶、青岛的铁棍这些事件从不是偶然,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如果监管的刀锋永远对准“已发生的惨剧”而不是“即将行凶的恶意”,如果执法的天平总是倾向“息事宁人”而非“根治病灶”。

那么暴力的要挟,会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我们需要的不是事后愤怒的热搜,而是一把能提前斩断恶意的利刃。

当游客颤抖着举起手机时,他质问的是司机,可让他愤怒不满的是什么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