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老朋友知道,虽然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最后的三集,因为一些原因,其实一直都没法去讲,也就使得这个系列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完结。
昨天群友发过来一个消息说:2月18日《繁花过后》,胡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40岁已进入人生倒计时,他已经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了。但直到看到了孩子之后,感觉还想多活几年。
他想问问:
胡歌这是咋了?
有没有《繁花·第二部》了?
首先
我们先聊一下胡歌怎么了:
其实在我看来,
演员一直都不是很麻烦的职业。
因为演员这行一直有个bug,就是想要演好戏,就要入戏。而入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这个人的一段“生命”。但演员想要演的好,其实要在大脑和内心中,去走完这个人的一生。
在脑子与灵魂中,
去按照这个人的经历去活过一次。
所以对于演员来说,如果遇到一个好的剧本,在拍完之后,需要很久的缓和期,才能说走出角色的限制。
而人这个东西,其实决定于你我能不相同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各不相同的经历,塑造了我们不同的言谈举止与思考行为习惯。我们才会说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却又截然不同。
经历与记忆,
才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特殊点”。
而演员这个职业,
却打破了这个限制,
他需要刻意的去复刻一些经历,甚至于某些人的行为与思考习惯。并且在拍摄的一段不短的时间内,进行反复的强化记忆与刻意模仿,从而使得自己带上了这些人的影子。
但是麻烦的点在于,这些人物塑造所提供的【经历】与【行为思考习惯】,本就是经过了刻意的修正与“截取”的。并不是这个人物完整的经历与全部的个体,甚至于艺术塑造的需要,大部分的经历与行为思考习惯都是经过人为修正的。
所以这就使得演员获得了一种虚假的体验,看似好像体验过了很多人的人生。甚至于说好的演员由于遇到的剧本和剧组太好,所以体验的虚假人生甚至要比真实的人生都来的丰富与充实。使得说他们就像“活过”了好几辈子,而且还是“充实”的几辈子。
而因为说演员这个行业的收入又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物质生活上的压力,也就导致于过早的进入到了【精神需要】的层次。所以越是好的演员,其实越早的会踏入到精神需要的层次,去思考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胡歌说:
40岁已经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
其实这话很正常,因为胡歌年少成名,演的剧本也都不错,人物也都是很具有性格色彩与别样经历的角色。所以体验过太多的人生,也就自然会很早的进入到精神层面的需要。去思考生与死,也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更别说演员这个行业,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从来都是“神仙场”的台上人。看的高楼起,高楼塌,宴宾客,车马稀太多了。对于人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一些“确定性”也看到的太多了。更有着太多的人在这个“神仙场”中跌宕起伏,用生命演绎着“现实剧本”。
所以
生死之问,
其实很正常。
然后聊一下:
会不会有《繁花·第二部》?
首先这个采访的后半段才是关键,就是胡歌说之前的时候觉得40岁能坦然面对死亡了。但是回家看到孩子之后,就感觉突然就想要多活几年。
所以过年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在家过年,和家人一起守岁,把欠他们的时间都补回来。走过山,走过海,看到天地辽阔、春暖秋冬、人生最温暖的落脚处,还是家里的一张饭桌。
其实最后的这段话我在看的时候,想到的是第四集的内容。当时李李才到黄河路,邀请宝总去赴宴。宝总放着初四对商人最重要的迎财神都不去,而是在家里陪着爷叔和汪小姐吃过年饭的画面。
老朋友可以回去看看这段,
相信应该都会宛然一笑~
所以不用太担心不会有《繁花·第二季》,恰恰很可能是第二季已经在路上了。也许不久之后,我就可以把这三万字的大纲全部讲完。然后继续和大家一起看《繁花·第二季》,给大家讲上海2000年之后的故事了~
繁花系列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