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死亡。这可能是很多人常常刻意回避和畏惧的话题,人为什么会畏惧死亡?本质上,不是因为你害怕失去生活,而是你遗憾从未得到过,你想要的生活。就像欧文·亚隆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我们通常以为死亡是对生命意义的否定,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是因为直面死亡,才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就像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为我们理解死亡与人生意义提供了独特视角。
死亡,或许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最终归宿。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抛入世界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死亡的存在,以一种 “常人” 的状态浑浑噩噩地生活,常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么享乐,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机械地重复着日常琐事,遵循着大众的价值观,从未真正思考过自己的人生。
而 “向死而生”打破了这种对人生的混沌和无序,当我们意识到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当我们面对死亡的必然性,就会从浑噩的状态中惊醒,开始重新审视生活。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而正是这种有限性赋予了我们以衡量人生的尺度,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我们开始意识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对死亡的正视中,我们积极体验生活,努力创造价值,用心去爱与被爱。这样,当死亡真正来临,我们不再恐惧,因为我们已经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了最绚烂的光彩,生命没有留下太多遗憾,死亡成为了生命自然且坦然的归宿。
真正认真生活过的人,死亡意味着结束的伤感;但从未真正生活的人,死亡除了意味着结束,还意味着深深遗憾和懊悔,他们在临别之际,可能会反问自己:如果当初怎么样,我们就会怎么样等等。我们常常不会因为年轻的时候做错了什么而自责,而会因为当时没有勇气去做什么而遗憾。“向死而生” 的态度,让我们勇敢地拥抱生活,追求真正想要的人生。或者说,正是因为面对死亡的畏惧,才把我们逼回到本真的自己。
海德格尔说,当你面对死亡畏惧时,会陷入短暂的虚无状态,周围空无一切,无依无靠,你需要一个人独自面对,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你死亡。所以当面临这种情况,你会重新思考自己的处境,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时候,你只能勇敢面对,你会鼓起勇气,独自前行。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陷入沉沦的存在者,而是一个可以掌控自我生命意志,为自己谋划和自主选择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是死亡的畏惧,逼迫出了你本真的状态,这就是“向死而生”的真正意义,它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海德格尔说,人只有经历过“死亡畏惧”的时刻,只有经历过“虚无”的瞬间,才会对当下的生活有所领悟,本真的生存才能成为可能。
关于更多哲学思考,欢迎参加3月15-16日,我在杭州的“哲学与人生”线下课,这次线下课采用的是小班课,现场分享+互动讨论。之前我们在北上广深都开过线下课,而这次课程内容做了全新升级,内容更加通俗易懂,系统性也更强。我会用两天时间,结合2000多年,东西方伟大哲的思想精髓,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留言给我,咨询报名,我们杭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