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影迷为《哪吒之魔童闹海》127亿票房狂欢时,鲜少有人知道——这部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的国漫,最催泪的“母子诀别曲”竟是作曲家阿鲲在成都的一辆出租车,用手机30秒录制的即兴旋律!



这个让张艺谋追着合作、被外媒称为“东方声音炼金师”的80后鬼才,总能把市井烟火炼成史诗级音浪

用火锅沸腾声模拟战场轰鸣,将三星堆青铜器震颤转化为上古神战BGM,甚至让AI算法跪拜在川剧锣鼓脚下。

今天,我们揭开这位“国漫配乐之王”如何用一碗担担面的热气,蒸腾出改写中国动画命运的听觉核爆……



生于巴蜀音乐世家的阿鲲,自幼浸泡在川剧的锣鼓点与民间小调中。

父亲收藏的3000张黑胶唱片成为他的音乐启蒙教材,从贝多芬交响乐到《白毛女》歌剧的混搭聆听,塑造了他独特的审美体系。

2012年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作配乐时,他将竹笛与电子合成器巧妙融合,用《劳作的春夏秋》让全球观众听见了中国炊烟里的韵律。

这段经历成为他打通传统与现代音乐任督二脉的关键转折。



为《哪吒之魔童降世》创作时,阿鲲进行了大胆的声音实验。

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高潮段落,他将川剧帮腔与工业噪音采样交织,用唢呐的嘶鸣对抗电吉他的咆哮,这种看似冲突的搭配实则暗合哪吒反叛精神的音乐表达

录音棚里的故事更令人动容:为捕捉最真实的童声,他耗时两周在成都街头寻找符合哪吒气质的小演员,最终呈现的童谣既有孩童的天真又带着宿命的悲怆,成为全片最催泪的声音记忆。



在《哪吒》系列电影音乐创作中,阿鲲展现了惊人的跨界整合能力。

主题曲《重塑》里藏着精妙的声音彩蛋:前奏30秒融合了79版《哪吒闹海》经典旋律的数字化变奏,副歌部分用AI模拟了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棚的声场特性。

这种"新旧对话"的创作理念,使作品既满足当代观众的听觉习惯,又保留了文化传承的温度。

据合作乐手透露,他为一段30秒的战场配乐,竟尝试了17种不同鼓组的排列组合,这种偏执狂式的创作态度,正是其作品能引发情感共振的秘诀。



阿鲲的破圈之路充满当代音乐人的生存智慧。

在抖音的个人账号里,揭秘配乐创作过程:展示如何用菜刀敲击砧板模拟雷声,用自行车链条录制金属碰撞音效。

这些趣味短视频不仅收获十万粉丝关注,更让大众理解到影视配乐的艺术价值。

2024年与三星堆博物馆合作的沉浸式音乐剧,他利用三维声场技术还原古蜀祭祀音效,开创了文物IP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新范式。

这种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传播的能力,正是新媒体时代艺术工作者的必修课。



在成都音乐产业园,阿鲲团队的实验室正进行着疯狂实验:

用算法分析5000首民间曲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基因库;与中科院合作开发"AI编曲辅助系统",能根据剧本自动生成主题动机。

他坚持"科技是笔而非画家"的理念,在《哪吒》系列电影配乐中,所有AI生成素材都经过人工二次创作。

这种"科技+人文"的创作模式,正在影响新一代音乐人——既保持对传统的敬畏,又拥抱技术革新,这正是中国影视音乐走向工业化的关键路径。

在接受采访时,阿鲲表示:"我们正在证明,成都茶馆里的一盏盖碗茶,能碰撞出比好莱坞录音棚更震撼的声效。"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