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 廖保平
乌克兰若战败或割地求和,将对欧洲、北约及西方国家产生深远且多层次的冲击,其影响可能重塑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并在政治、安全、经济、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引发连锁反应:
1. 强权逻辑的复活
若俄罗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领土扩张,将彻底颠覆 "主权不可侵犯" 的国际法基石。欧洲自二战以来建立的 "基于规则的秩序" 将遭受致命打击,强权政治可能重新主导国际关系。这将鼓励其他地区强权(如某些国家对南海、高加索或非洲争议地区的诉求)效仿,全球领土争端或将进入动荡期。例如,摩尔多瓦的德左地区、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甚至北极资源争夺可能升温。
对欧洲的直接影响,一是东欧安全焦虑升级,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可能要求北约永久驻军,甚至推动 "核共享" 政策;二是欧盟内部分裂加剧,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对俄务实派与波兰等强硬派的矛盾公开化,削弱欧盟共同外交决策能力;三是能源依赖再平衡,德国等曾依赖俄能源的国家可能加速转向中东、北非能源,但短期内难以摆脱价格波动风险。
2. 北约的信誉危机
北约的 "集体防御" 承诺(第五条)虽未被直接触发,但若乌克兰被视为 "准盟友" 却被抛弃,将重创北约的威慑力。未来盟友对美国的保护承诺可能产生怀疑,尤其当特朗普主义或类似政治势力崛起时。
为此,北约的可能应对,一是东翼军事化,即在波兰-白俄罗斯边境、罗马尼亚-乌克兰边境建立 "铁幕2.0" ,部署更多战术核武器和高超音速导弹;二是扩员加速,芬兰、瑞典的加入已成定局,下一步可能推动格鲁吉亚、波黑甚至塞尔维亚(施压其放弃亲俄立场)的成员资格谈判;三是混合战争升级,网络战、太空资产争夺、能源基础设施保护将成为北约新战略重点。
3. 西方意识形态阵地的溃缩
乌克兰曾被塑造成 "民主对抗威权" 的象征,其失败将导致西方价值观叙事破产。全球南方国家可能进一步质疑 "西方模式" 的有效性,转而拥抱 "中立实用主义" ,甚至与中俄深化合作。
其具体表现,一是全球南方离心力增强,印度、巴西、南非等国会更坚定走战略自主道路,在联合国等平台抵制西方议程;二是极右势力借势崛起,欧洲的勒庞、萨尔维尼等可能以 "止损外交" 为口号,推动对俄缓和,换取能源和经济利益;三是,美国领导权受质疑,特朗普以交易外交放弃国际道义,走亲俄路线,美国的全球信誉都将受损,沙特、以色列等传统盟友可能转向多极化合作。
4. 经济与能源格局的震荡
即使乌克兰战败,欧洲对俄制裁也不会轻易解除,但执行力度可能因内部分歧而弱化。这可能导致 "双轨经济" 的形成,即官方制裁与灰色渠道并存。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以及战略转移亚太的需求,为获得俄国的支持,可能会持续小步放开对俄罗斯的制裁,使得欧洲对俄罗斯的制裁形同虚设。
这些或能会造成关键领域影响,比发如欧洲LNG基础设施虽已扩建,但高昂成本将拖累制造业竞争力,德法工业可能加速向北美、亚洲转移;比如各国国防预算激增(如德国已承诺达GDP的2%),挤压社会福利支出,加剧民粹主义压力;比如乌克兰粮食出口若被俄控制,中东、非洲的粮食安全将更依赖俄罗斯,增强其地缘政治筹码。
5. 对东大的战略连锁反应
尽管非直接相关,但乌克兰结局将影响中美欧三角关系,一是东欧国家可能要求东大在俄乌间明确选边,否则减少经贸合作;西欧则可能为避免两线对抗而寻求对华缓和;二是美国将更警惕东大以武力改变现状,同时也可能因欧洲危机而分散资源;三是中亚、高加索国家若因俄胜利而更倒向莫斯科,东大在该地区经济项目可能面临更多政治风险。
总之,乌克兰战败不会终结冲突,而是开启一个 "不稳定的僵局" ,这将迫使欧洲重新武装,北约回归传统的大国对抗模式,而全球秩序加速向 "阵营化" 演变。最终,世界可能滑向比冷战更复杂、更多极的对抗格局,其中技术霸权、能源控制、盟友争夺可能会成为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