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已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年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寻‘味’中国年”为主题,联动地方学习平台,面向全社会开展征文活动。
昔在,今在,恒在!
李璟雯
在石库门那一方寂静的小院中,绕过陈旧的青石阶,走过一扇扇褪色的木门,来探寻那深处的年味……
走进深处,我便听到屋内的孩子们嬉笑打闹着,伴随着大人们之间的一声声新年祝福。
过年啦!一年一度,孩子们换上新衣,拿着心爱的红灯笼,满脸期待地收着长辈们给的压岁红包。
提到上海过年时的年俗文化,你肯定会联想到“快节奏”“高科技”“国际化大都市”等词条。不过,在我心目中,最喜欢的是上海朴实无华的一面,那就是“弄堂生活”。弄堂沟壑交错,构成了整个大上海,那里的年味有着别样的韵味。
弄堂生活,是长辈们童年的回忆。弄堂,作为他们从小生活的地方,有着属于上海人的独一无二的情调。
过年的这些日子里,我来到了长辈以前生活的老弄堂,体验了一次弄堂生活,真是别有一番年味。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磨剪子嘞刮菜刀——”各式各样的流动店铺,丰富了一整条弄堂,让它充满着市井气息。
走着走着,一个排球滚到了我的前面。我抬眼望去,迎面走来的是一群孩子。我有点怕生,就低着头没说话。“喂!要不要一起来打球?”一个孩子大声地说道,我还在犹豫。“来呀,排球可好玩了!”我还没开口,就被推到了一个用粉笔画的“排球场”……大家玩起排球来,一道道身影快速闪过,球在孩子们的手上不断地被争来抢去,欢声笑语的环境中充满着属于孩子们的青春与活力。
六点钟左右,太阳落山了,狭窄的弄堂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躺椅、桌子和板凳,整条弄堂一下子变成了人声鼎沸的“弄堂大排档”。这就是老上海人的年夜饭!邻里之间各自端出了拿手的私房好菜,开始了美味的晚餐时间。这时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可以端着碗筷,随心所欲地穿梭在各家各户的餐桌前,一看到合自己胃口的菜,就不客气地吃上一口,并且绝对不会遭到大人的斥责,听到的只有“来来来,喜欢侬就多吃点”这样的话语。这里的人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和睦融洽,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七点钟,天色渐渐暗了,晚风渐渐起了,柔和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乘风凉”的风景随即绚烂起来。人们或手拿一把好牌,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凉茶;或自由结伴打扑克牌,玩二十四点;或围着大人听故事、“嘎讪胡”。我和小伙伴们结伴玩“你追我赶”,通通玩得大汗淋漓,不亦乐乎。大人们则捧出甜蜜蜜的山楂球让我们一起享用。
繁星闪烁,月色皎洁。夜,又深了一层,一天的弄堂生活也即将落下帷幕。
在这次弄堂生活的体验中,我体会到的是弄堂人的一份质朴,一份温情,充满着和谐与幸福。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更迭,有时候,装满了浓浓亲情的压岁包成了只需几秒钟的转账,团圆饭变为了一通电话,上门送礼变为了一次外卖……但是,当回到弄堂里体验年味,就会发现,这仿佛未被时光改变的样子,对我来说,非常珍贵。我喜欢一家人难得的团聚,也喜欢真情实意的问候,我似乎对过年有一种执着,大概是对过去感到留恋吧。
就像许多老街一样,这些弄堂可能很快也将被城市发展的浪潮淹没,这些老房子将成为城市记忆中的一部分。未来,也许会有一片新的繁荣景象。但过去的那些快乐时光,仍会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上海的弄堂,如同城市的灵魂,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印记。它们是城市的活化石,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在我们急于前行的时代,不妨停下脚步,走进这些弄堂,聆听它们的故事,感受城市记忆的温度。只有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未来。
人生到处知何似,弄堂咪道“昔在,今在,恒在”!
文稿: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李璟雯
编辑:孙清渠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