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仲元在检查电路。 记者 周函摄
在昆山高新区红旗社区楼道斑驳的墙面上,红色的告示格外醒目:“如果您家遇到了任何用电问题,请联系电话:15951138151”。
这个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光明热线”的号码,属于79岁的老党员邹仲元。18年来,他揣着螺丝刀和电笔穿梭于334户人家,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维修着老化的线路,默默守护着这个老小区的“万家灯火”,也串联起整个社区的心弦。
24小时开机的“光明热线”
2月18日上午10点,邹仲元在社区里散步,楼上的邻居热情地和他打招呼。18年来,他坚持为社区义务维修电路,已成为不少居民心中的“明星”。
无论是酷暑寒冬还是刮风下雨,每天绕小区巡视一圈是邹仲元雷打不动的习惯,他的口袋里永远装着螺丝刀和电笔。只要居民家中有用电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义务为大家排忧解难。
“退休前我是上海阀门厂昆山分厂变电站的工作人员,40年的电工生涯,对电路维护、修理还是有点经验的。”虽然年近八旬,邹仲元仍腰杆笔直、精神矍铄,他笑着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其实自己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了,正好2007年退休后在家里没事,就付诸了行动。
“大家都知道我是电工,起初谁家遇到跳闸问题,就会来敲我家的门。”邹仲元告诉记者,红旗社区作为昆山最早的一批老小区,面临着线路老化严重、供电问题频发的困扰,楼道照明故障、居民家中跳闸等问题屡见不鲜。由于物业的电工师傅住在昆山市区,往返不便,邹仲元就成了居民们遇到用电难题时的“电管家”。
邹仲元记得,第一位找他修电路的是一位50多岁的邻居。那是夏天晚上9点多,这位邻居下班回家发现没电,连饭都做不了,急得满头大汗,立刻来求助。邹仲元赶到她家,仔细检测线路,接驳电线。很快,电来了。此时,他已忙得汗流浃背。邻居想付费表示感谢,被他婉拒了。这就是18年来义务维修的缘起。
渐渐地,邹仲元的服务范围扩展到附近社区,服务也变成了每周都要处理数个求助“订单”。为了更好地帮助更多家庭解决用电问题,邹仲元养成了每天在社区巡视一圈的习惯,最后,他干脆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纸上,贴在单元楼的楼道里,手机24小时开机,方便居民随时联系求助。
“后来打电话来找我帮忙的人越来越多,我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难处,就不觉得是麻烦了,上了年纪还可以发挥余热,我觉得很有成就感。”邹仲元说。
接通透析仪的“生命守护者”
红旗社区现有居民334户,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停电或许只是生活上的不便,但对于81岁身患慢性肾病的老徐来说,电力供应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他的生命安危。
老徐2018年搬到红旗社区居住,因罹患重病,每天都需要通过透析维持生命。腹透机一旦断电,治疗就会中断,毒素就会在血液里堆积,这对老徐的健康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威胁。每到夏天,小区用电量激增,线路不堪重负,偶尔会出现突然断电的情况,这时,徐老一家都会心急如焚。
“那天晚上10点多,我已经睡下了,突然老徐家人来了,说正在透析但是家里停电了,我立马穿上衣服跟着出门。”回忆起那个惊险的夜晚,邹仲元仍心有余悸。
走进老徐家里,透析机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邹仲元迅速检查,发现是空气开关出了问题。但此时夜深人静,商店早已关门,购买新开关已无可能。关键时刻,邹仲元凭借数十年电工经验,将空调线路与透析仪线路临时接通,成功化解危机。电重新接通的瞬间,透析机启动的亮光映照出一个病人眼中闪烁的泪花。
问题暂时解决后,邹仲元再三叮嘱老徐家人白天务必更换开关。自此,老徐家成了邹仲元的特别牵挂,他定期上门检查线路,提醒用电安全。
“还好有老邹在,每次断电我们打电话过去,一般5分钟就到了,帮我们排除故障,真是非常感谢他。”老徐家人感激地说。
电路配件的缺失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为预防意外,邹仲元特意在家中备足了电路配件。每当入户维修需更换配件时,他总是先用自己的配件替换,待居民购得新配件后,再上门协助更换。“尽管增加了跑腿的次数,但是能帮到人就好。”邹仲元朴实地说。
“我会一直干下去”
随着电动车的普及,露天充电桩线路接触不良等问题也时有发生。为了确保安全用电,邹仲元主动肩负起小区充电棚的维护重任。
有一次,小区充电棚的线路突然断电,近10辆电动车无法充电。接到求助电话后,邹仲元立即赶到现场仔细检查,发现是触点接口松脱,短短5分钟,他就拧紧螺丝、检查保险装置,恢复了电力供应。“邹老真是我们小区的修理能手,有他在,我们用电就放心了。”居民们由衷赞叹。
邹仲元的家里有不少电路维修书籍。他说,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仍坚持学习新知识。“现在我经常上网查资料,了解电路维修新技术,看到新型电器配件,还会让儿子帮忙网购。”
18年来,邹仲元以电为媒,用无私行动温暖了整个社区,他不仅是居民们的“电管家”,更是社区和谐的“润滑剂”。在社区危房拆除工作中,他带头人房分离,并主动做通其他不愿搬家居民的思想工作;去年在台风“碧贝嘉”来袭时,红旗片区部分楼道停电,又是他耐心向居民解释停电原因,安抚群众情绪……
岁月流转,曾经热闹的老街坊们陆续搬离。年逾古稀的邹仲元依然热心不减,照顾好带病的老伴后,总要在社区里转转——为新租户修电闸、替独居青年换灯泡,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仍在延续着18年来的温暖守护。
“前几年,政府对社区电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我的维修量从每年上百次骤减到个位数,看来很快就要下岗喽。”邹仲元笑着,眼角的皱纹里漾着欣慰,“过去这些年,能帮大家是我最大的满足,只要还能干,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苏报融媒记者 周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