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致理中学校长亲自带队,于凌晨5时30分对校园食品安全情况进行突击检查。此次检查事前未做任何通知,旨在了解食堂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确保学生开学“第一餐”安全可靠。校长对食堂的食材采购、储存、加工流程等环节进行细致检查后表示:食品安全是校园管理的重中之重,学校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检查校园食品安全算是校长的常规工作,深圳这位校长的做法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方式剑走偏锋。不打招呼突然光顾,若有问题想必很容易曝光。如果这种突击检查能保持常态,查出问题也能不隐瞒不包庇,那这所学校的食品安全势必会有保障。

当然,突击检查本身也应该是常规做法。想了解真实情况,检查就得有突然性。事先安排好时间再来检查,只能算是走个过场,检查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效果,校长也谈不上在维护校园食品安全上尽了责。

校园食品安全为何屡屡曝出问题,以往的分析都提到缺乏外部监督。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校园食品安全个案曝光,都是因为学生身体状况已经出现异常。比如,前些年河南新乡某中学30多名学生在吃过学校的营养午餐后,出现呕吐与腹泻现象,问题后来得以曝光;又比如2024年10月昆明云子中学长丰学校出现的食堂乱象,同样是家长发现孩子入学后肠胃不好,甚至出现了学生在校吃饭后腹泻的现象,继而有家长组织“突击检查”,发现部分食材有质量问题。在这些案例中,不存在成熟的外部监督,就连家长也只是扮演一种事后追查的角色。

引入常态化的外部监督,是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一步,而近年来相应的机制也在逐渐完善。教育部2024年底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强调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要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校长应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规范执行陪餐制度,每学期面向师生和家长组织开展一次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放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此次深圳案例中校长检查学校食品安全显然只是一项常规操作。不过,即便是这样一种看起来不错的尝试,仍然有一种合理怀疑——学校在选择食堂运营商的过程中,校长通常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食品安全校长当然会尽责,但能否完全信任,对此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概而论之,维护校园食品安全,除了检查要常态化,且保持随机性和突然性,还不能忽视检查主体的独立性。外界愿意相信校长,但更希望相关的主管部门也参与进来,以类似方式关照校园食品安全,给予足够的监管压力。只有外部监督力度够大,经营者才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用心。

其实,校园食品安全如此,其他场景下的食品安全监督何尝不是如此?维护食品安全,别无他途,一靠常态监管,二靠事后惩戒。对于常态监管,可以借鉴药品领域的飞行检查制度,所谓飞行检查,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针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开展的不预先告知的监督检查,具有突击性、独立性、高效性等特点。因为有了这种严格的检查制度,药品领域的安全性才能获得有效保障,出现问题的频次大大降低。

校长突击检查学校食品安全无疑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尝试,但要完善整个监督机制,这显然还不够。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不容有失,不妨以类似方式同样的力度来强化食药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