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将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消息最近火热,这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自2024年12月首次被发现后,持续受到关注。这个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也在不断波动,从1%一度上升至3.1%。2月20日,美国宇航局(NASA)将概率调整为0.28%。撞击概率已然大大降低。
“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会取消吗?
据《华盛顿邮报》20日报道,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最新的天文观测结果,最近发现的小行星“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已被调整为0.28%。报道指出,天文学家此前就告知公众,随着逐步加强观测,撞击概率可能会先上升,然后骤降。撞击概率为何会如此波动?这种现象是因为天文观测者在不断改进计算结果,最新观测结果能算出这颗小行星会如何围绕太阳运行,从而排除可能导致它撞上地球的一些轨道,这就让概率在逐渐攀升后突然降低。
“2024 YR4”的威胁等级降级,人类还需要继续警惕来自外太空的威胁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科学家发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天体有2000多颗。潜在威胁天体是指直径大于等于140米,且与地球轨道交会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公里)的近地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针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这种“概率极小、危害极大”的威胁,人类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因“2024 YR4”可能撞击地球,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也频频被媒体提及。如今,“2024 YR4”威胁度降低,我国启动的小行星防御计划会因此取消吗?不会。2024年9月4日,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发布了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设想,当时“2024 YR4”小行星尚未被发现。我国的小行星防御计划是一个前瞻性实验,不是特别针对这颗小行星。届时,任务将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当撞击器对目标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时,探测器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并在撞击后继续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和科学探测等工作。简单来说,防御小行星撞击的手段,我们必须得有前瞻性的准备,不可能等到小行星飞临抵近才做打算。
撞击并不罕见,2024年已成功预测4次
实际上,随着全球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能力的不断提升,人类对抵近地球的小行星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监测网络。天文望远镜的日常巡天编目,可以了解较远距离小天体的数量和分布。对于近地小行星,则可以通过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在它们靠近地球的前几天或前几周发现,从而为人类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应对。
2018年2月,我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口径1.04米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是目前我国贡献共享数据的主干设备,一直在持续开展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现已发现41颗近地小行星。在2024年12月,紫金山天文台就成功捕捉到一颗直径约0.75至1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了地球大气层的画面。截至2024年末,人类已经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仅2024年内就有4次。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图片来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