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鼻导管吸氧后鼻子很干燥,有时甚至还出血”“我也是,尝试热水熏蒸作用也不大”……几位“资深”慢阻肺病患者讲述了长期氧疗时遇到的困扰。


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节目“国家级家庭氧疗‘标准答案’请查收!”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马靖为长期氧疗的患者讲解了鼻黏膜损伤等常见氧疗不良反应的缓解措施。

润肤剂可滋润干燥的鼻黏膜,但要当心误吸

“家庭氧疗时吸入的氧气是干燥气体,在气流的长时间冲刷下,患者容易呼吸道干燥,进而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通常表现为鼻黏膜干燥或鼻出血、分泌物增多、黏稠等等,可能会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引起呼吸道感染。”

“朋友们可以用手指蘸取少许医用石蜡油、薄荷油或医用凡士林等润肤剂,均匀地涂抹在鼻腔内部,从而对黏膜表面起到润滑和保护的作用。但是注意不要用太大量直接滴在鼻腔里,否则躺下睡觉时可能会吞咽下去,有的患者甚至会误吸到肺里,有的人会出现脂质性肺炎。同时也可以用加湿器来增加室内的湿度,一般室内湿度控制在50%至60%之间是人体感觉最为舒适的范围。”马靖主任讲道。

是否要用湿化瓶?氧流量是重要判断依据之一

“大家会发现在医院里面吸氧通常会配有一个湿化瓶来增加呼吸道内的温度和湿度,但其实家庭氧疗多为低流量吸氧方式,患者自身气道具有加温加湿功能,一般能够满足气道湿化的需求 。对于低流量吸氧患者,湿化治疗不能改善呼吸道黏膜的湿度、纤毛黏液系统功能、呼吸症状和肺功能。因此,低流量(≤4 升/分钟)吸氧患者,建议无需常规进行湿化治疗。”

马靖主任提醒我们,“但是吸氧流量>4升/分钟或者确实感觉上呼吸道干燥的患者,可以考虑湿化治疗;另外,对于气管切开丧失上呼吸道加温、加湿功能的患者,也推荐进行湿化治疗。”

“此外,为了减少感染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湿化用水推荐应用灭菌水或蒸馏水,切勿使用自来水;建议湿化瓶每5-7天清洗1次,如果使用的是蒸馏水或纯净水,清水清洗即可,如果使用的是矿泉水,建议白醋浸泡后清洗;湿化瓶中的水,建议每天更换;更换或操作湿化装置时应保持手部清洁;按照产品使用的要求,定期更换、清洗和消毒吸氧导管和加湿装置;假如有污物应及时清洁。”

如何避免鼻导管、面罩导致的局部损伤?

“除了鼻腔干燥充血,一些朋友由于每天长时间佩戴鼻导管、简易面罩,耳后、鼻骨的皮肤、皮下组织可能会出现红斑、红肿、破溃等局部损伤。建议大家每8-12个小时就要检查一次吸氧装置下方和周围的皮肤,密切注意耳背、鼻梁和鼻孔的皮肤。” 马靖主任讲道。

“另外,也有一些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损伤,比如使用护耳器、护耳垫或软质泡沫带固定枕后将鼻氧管提起,避免其对耳部的压力;透明膜、硅胶、薄泡沫或水胶体等保护性敷料,可以防止摩擦力/剪切力导致皮肤损伤,对于氧气面罩,建议在鼻梁用保护性敷料,对于鼻导管,建议在耳后使用保护性敷料。”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马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副组长等。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发明专利2项(3/6,3/4)。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

2

3

看呼吸

权威实用的

呼吸科普平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