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新村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法治赋能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为移风易俗注入法治动能,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法治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村样本”。
全要素构建法治治理体系
一是法治网格全域覆盖。探索法治网格治理新模式,构建“司法+网格”双网融合机制,将全乡划分为基础网格及企业专属网格,创新设立“法治网格员”岗位,由司法所干部、村居法律顾问、“两人”队伍等组成专业团队,在冠华、正大等重点企业设立法治工作点,并依托“叶脉工程”将法治触角延伸至宅基埭头,让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质量法律服务。二是法治机制深度筑基。建立“三纵三横”工作机制:纵向构建“乡领导—司法所长—第二组长”三级责任链;横向联动平安办、派出所建立法治建设联动机制,选派机关事业党员干部担任村民小组“第二组长”,返聘优秀村老书记担任乡村文明建设指导员。开展“第二组长·邻聚力”活动,依托周四“民情恳谈”机制,开展十分钟法治宣传小课堂,以法治素养提升夯实乡村文明建设坚实基础。三是法治队伍专业赋能。整合辖区资源,实现共治共享。凝聚“第二组长”“第二书记”等资源开展网格议事、家风宣传、文化娱乐等活动。持续深化“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开展无违建示范村、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等创建工作,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推动法治引领乡村文明建设工作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积极引导多元主体深度融入基层服务和治理,为乡村治理赋能。持续开展“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法律培训,以点带面在家门口竖起法治招牌,赋能增效发挥“两人”队伍基层治理作用。
全方位推进法治治理实践
一是筑牢法治根基,厚植法治保障。立足平安社区建设,擦亮乡村文明建设平安底色。联合乡平安办、文明办、派出所以村民小组为工作单元,定期开展防诈反诈、一盔一带、文明养宠、安全隐患防范等宣讲活动。积极选拔本乡机关事业单位中法律相关专业人员,积极探索新媒体普法手段,助力法治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新中村成功创建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二是激发自治活力,凝聚共治力量。新村乡以打造“稻香人家”为目标,注重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内生力,在乡村治理中推广应用积分制,聚焦“民知”“民议”“民治”“民评”“民享”,发挥村民自治主体作用,参与到人居环境提升等自治活动中。对于自治成效高的村民颁发“稻香人家”示范户荣誉。三是彰显德治效能,推进移风易俗。把握“德治”切入点,坚持以提升乡风文明为重点,开展“稻香新风”移风易俗行动,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创先争优、见义勇为、好人好事等纳入村规民约。同时,鼓励村民“亮家训、晒家规、传家风”,积极加入“一老一小”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厚植农村邻里文化,涵养良好家风,紧密邻里关系,促进乡村文明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全维度提升法治服务效能
一是法治护航产业发展。新村乡围绕“家门口产业”“家门口服务”“家门口治理”,构建“家门口”组织体系,建立特色产业法治保障机制。打造“稻香法治集市”,提供合同审查、劳资调解等“法治套餐”服务。组建产业法律服务团,为企业定期提供法律知识培训,法律风险防控等服务护航新村乡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法治浸润文明实践。在爱国卫生运动等文明实践活动中嵌入普法模块,普及《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等法律知识,开展“法治河小青”行动,组建志愿者队伍融合河道保护志愿活动宣传《河道管理条例》等内容,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深入人心,让群众有认同、愿参与、真受益。三是法治培育文明典范。将法治素养作为“稻香人家”“新村最美劳动者”、“新村好婆媳、好儿女、最美家庭、最美媳妇”等道德典型评选核心指标,营造见贤思齐、向法向善的良好法治氛围。新中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冠华公司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张菊英家庭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乡6个村中,市级文明村4个、区级文明村2个;获得上海市文明家庭1户、区道德模范2人、瀛洲好乡贤1人。
新村乡司法所供稿
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