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晚,中国外长王毅与乌克兰外长会面,唤起了两国深厚的友谊回忆。

曾经,乌克兰不仅是我国的亲密伙伴,更是军工技术的重要源泉。

从陆海空到电子战,中国军力的崛起处处可见乌克兰的贡献。

随着战火蔓延,这段情谊似乎被人们淡忘。那么,当年乌克兰都提供了哪些关键技术呢?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乌克兰军技援华

20世纪末,苏联解体,分裂为多个独立国家。

作为昔日苏联的第二大经济体,乌克兰意外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军工遗产。



信息来源于新华网2014年3月5日发布

不过,独立后的乌克兰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撑,军工订单骤减。

乌克兰工业迅速萎缩,曾经风光无限的军工巨头们也难逃困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的“军工明珠”黯然失色,陷入生存危机。

那些曾年薪丰厚的顶级专家,在解体后月收入不到200美元,许多人不得不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远在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对国防现代化的需求愈发迫切。

西方国家筑起的技术壁垒,让中国的军工发展举步维艰。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悄然出现。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的武器

中国的目光越过高山大海,投向了远方的乌克兰。

这个前苏联的军工重镇,或许能成为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

1992年,带着希望和憧憬,一支中国军工专家组踏上了开拓之旅。

他们横跨西伯利亚,辗转莫斯科,最终抵达基辅,开始了与乌方的初步接触。

次年,双方合作迎来首个突破,中国以1750万美元购入了一艘名为“雪龙”的破冰船。



从乌克兰购买的雪龙破冰船

这艘原本计划服役于苏联海军的船只,最终成为中国极地考察的主力。

这次成功的交易为双方建立了初步信任,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密切合作。

中国随即展开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是吸引独联体国家的顶尖人才和技术。

这个计划如同一块强力磁铁,吸引了大批乌克兰军工精英前来中国,参与各类尖端科研项目。



来华乌克兰专家

这股“智力东流”的浪潮持续高涨,到2006年达到了惊人的规模。

仅这一年,就有超过150批、2000多名乌克兰专家踏上中国的土地。

这些“现代科技传播者”,为中国军事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成为推动中国军工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众多合作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



瓦格良号

1998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艘名为“瓦良格”的航母。

当时,这家公司声称要将其改造成海上娱乐中心,这个说法让不少人哑然失笑。

谁能想到,十多年后,这艘“海上娱乐中心”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2012年9月25日,它以“辽宁舰”的新身份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航母俱乐部”。



中国的辽宁号航母前身为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母

中乌军工合作全景

除了引人注目的“瓦良格号”航母项目,乌克兰在其他军事领域也为中方提供了大量宝贵技术支持。

这些合作涉及海陆空天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

在海军装备方面,乌克兰向中国转让的UGT-25000燃气轮机技术尤为关键。

这种高性能发动机很快被应用到052C和052D型驱逐舰上,显著提升了中国海军主力舰艇的动力性能。



UGT-25000燃气轮机

有了这种先进动力系统,中国的现代化军舰在大洋上的机动能力和续航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空军装备的升级同样离不开乌克兰的支持。

马达西奇公司提供的AI-222涡扇发动机为中国战机性能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2016年,该公司更是授权中国生产多种型号的航空发动机,这一举措大大加速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步伐。



马达西奇公司

陆军装备也在这波技术引进中受益匪浅。

乌克兰的6TD-2E坦克发动机为中国陆战装备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项目的引进,使中国在两栖作战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

中国随后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自己的726型气垫船,展现了强大的技术消化和创新能力。



中国726型气垫船

在电子设备领域,乌克兰提供的无源雷达系统和先进水下声学技术大大提升了中国军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天空中的“火眼金睛”源自基辅的智慧结晶。

乌克兰雷达专家倾囊相授,助力中国打造出“霹雳-12”等尖端空空导弹。

这让中国军机如虎添翼,制空能力大幅提升。



空空导弹

而在航母舰载机领域,乌克兰更是贡献了“及时雨”。

他们慷慨分享的苏-33原型机和技术秘笈,为中国舰载机研发扫清了障碍。

在这份“宝藏”的指引下,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5“飞鲨”应运而生,一飞冲天。

这些技术合作涵盖了现代军事装备的方方面面,从海上到天空,从陆地到水下,几乎无所不包。

它们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多个军事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中国未来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歼-15"飞鲨"

中乌关系的起伏

中乌军事技术合作的一大特点是“授人以渔”的技术转让模式。

乌方不仅提供成品,更注重传授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这让中国能够真正掌握关键技术。

有趣的是,在某些领域,乌克兰比俄罗斯更愿意开放高端技术,这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双方还在军事教育方面展开深入合作,许多中国军事专家在乌克兰接受培训,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



乌克兰专家

然而,这段蜜月期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乌克兰国内局势动荡,导致与中国的合作明显减少。

到了2021年,情况更是急转直下。

新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叫停了中国企业收购马达西奇公司股份的计划,这个曾经的明星项目就此搁浅。



哈立德坦克

紧接着,“哈立德”坦克项目的供应中断,更是在双方之间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

尽管如此,这20年的合作还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回首过往二十载,乌克兰为中国军工注入了强劲动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1995年到2015年,超过30项尖端军事科技跨越千山万水,落地中华。

这些“金钥匙”不仅打开了中国军工业的创新之门,更是彻底改变了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轨迹。

借此东风,中国的蓝色舰队、银鹰劲旅和信息化战场如虎添翼,一跃跻身世界强军之列。

即便在合作趋缓的近年,两国经贸纽带依旧紧密相连,中国仍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



信息化战场

2025年2月,两国外长举行了会面,中方重申了劝和促谈的立场,而乌方则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

这次会面似乎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不过,中国和乌克兰的关系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比如,其他国家可能会试图影响中乌两国的关系,这些外部力量的介入可能会给两国合作带来不确定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中国和乌克兰各自都有最重要的国家利益。

有时候,这些利益可能会产生矛盾,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潜在问题。

因此,中国和乌克兰要发展好关系,需要克服这些困难。

回顾这段合作历程,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军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从一个技术引进者逐渐成长为创新者。

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技术,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基石。

未来,中乌关系的发展仍然充满变数。

但无论如何,这段合作经历都将成为两国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乌克兰技术对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贡献巨大而深远,这些技术不仅填补了中国军工业的诸多空白,还推动了中国从技术引进者向创新者的转变。

未来的中乌军事技术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乌克兰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就更难说了。不过,乌克兰目前还是我们的“伙伴”,相信未来两国之间会有更多的合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1.北京日报客户端:《王毅会见乌克兰外长》-2025-2-162.新华网:《揭秘乌克兰军工产业实力:空中巨无霸 “撒旦”制造者》-2014-3-53.环球时报:《俄媒:数千乌克兰军工专家举家赴华 俄竞争不过》-2017-9-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