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俄美代表团在沙特利雅得展开的会谈,虽然只是初步接触,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不容小觑——这是两国关系从拜登执政时期的“冰河期”向可能的解冻迈出的关键一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俄乌前线状况,可并没有因此而有所缓和。



1、俄乌冲突,出现新的“拐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个会谈为什么选择在沙特阿拉伯举行。利雅得一直以来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在中东的地缘战略地位使得这个城市成为国际多边谈判的理想场所。

而这次会谈的时机选择也颇具玄机。从历史来看,美俄关系的波动往往伴随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拜登时期两国关系跌入谷底,更让人期待新政府上任后的调整姿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利雅得会谈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和不确定因素。

此次会谈或许难以立刻扭转乾坤,但它传递的是一种信号:双方愿意开启对话、寻找共同点。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它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2、俄军持续推进,乌军腹背受敌

而在前线战场,俄军也正在持续推进,尤其是在库皮扬斯克和顿涅茨克等关键区域的态势更是让人无法忽视。这种战略上的进攻姿态,不仅展现了俄罗斯的军事决心,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未来谈判桌上的筹码。

在顿涅茨克地区,捷尔任斯克市的失守对于乌克兰来说犹如一个沉重的打击。据称这个城市是俄军经过数月猛攻后才拿下的,是自冲突升级以来所夺得的最大城镇之一。

不过,俄军的“最终目标”似乎是在更大范围内获益。例如,在波克罗夫斯克这个战略城市,俄军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进攻策略:从步兵袭击到重型装甲车,再到传说中的“战场屠夫”喷火坦克,对乌军阵地昼夜轮番袭击,多处目标被焚毁,万炮齐开几乎把乌克兰半边天斗都炸红了。



3、乌克兰正在陷入“阿富汗2.0”窘境

假如说特朗普对俄乌局势的影响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那答案恐怕就藏在他那一贯“出人意料”的执政风格中。众所周知,特朗普与普京的关系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今,这种个人关系是否会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一个变量,不禁让人心生疑问。

首先,在特朗普上任后,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政策无疑面临调整。要知道,美国在这场冲突中一直是乌克兰背后的主要支持者,经济和军事援助都不少。然而,特朗普的战略逻辑似乎并不在于如何继续维持这种单方面的支持,而更倾向于通过妥协来换取某种程度的“和平”。

这一策略转变,自然引发了乌克兰方面的担忧。泽连斯基已多次表态,任何以牺牲乌克兰国家利益为代价的谈判,都将使乌克兰陷入如同“阿富汗2.0”般的窘境。

这不仅仅是一种外交立场,它还反映了乌克兰领导层的切身焦虑:即便获得了短期和平,长远来看却可能是另一场灾难的酝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