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幕》场刊,0-4分
《天空的另一面》3.4
《蓝月亮》2.8【新】
《异梦》 2.7
《如果有腿,我会踢你》2.6
《冰之塔》2.6
《性梦爱三部曲:梦》2.5【新】
《生息之地》 2.5
《玛丽埃尔都知道》2.5
《母亲的宝贝》2.3【新】
《远方乡愁》2.2【新】
《音讯》2.1【新】
《想飞的女孩》2.0
《阿里》 2.0
《热牛奶》 1.8
《死钻倒影》1.7
华语媒体场刊,0-4分
《如果有腿,我会踢你》2.8
《母亲的宝贝》2.6【新】
《死钻倒影》2.6
《天空的另一面》2.6
《生息之地》 2.4
《阿里》 2.4
《玛丽埃尔都知道》2.4
《想飞的女孩》2.1
《性梦爱三部曲:梦》2.0【新】
《异梦》 2.1
《蓝月亮》1.9【新】
《2025年的欧陆》1.6【新】
《音讯》1.5【新】
《热牛奶》1.4
《远方乡愁》0.9【新】
《冰之塔》0.6
今日柏林片单
《蓝月亮》
《2025年的欧陆》
《夏日约会》
《母亲的宝贝》
《远方乡愁》
2月18日,柏林第5天,陀螺柏林小分队在电影宫看了伊万·冯德的《音讯》以及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蓝月亮》。
影迷们常常为林克莱特始终包容、怀旧的电影感动,令人惊讶的是,这部新片《蓝月亮》竟然以「Indoor Drama」的形式展开,角色从剧院来到酒吧,就再也没有离开。
《蓝月亮》
dir. 理查德·林克莱特
就像晚期的罗伯特·奥特曼电影,《蓝月亮》紧凑的对话在舞台般封闭的空间进行,影像的时间等同于现实的时间。取代那些戏剧的集中迸发、休止的情绪波动,林克莱特更喜欢将对话设计为充满吹嘘与怀旧趣味的形态。酒吧的各个视角,酒吧场景的每个微小的变动,都被捕捉、展开,变成一种表演。
酒吧的楼上是成功者的剧场,而楼下则是失败者的废墟,影像的时间锁定在当下,靠语言对过往执拗地重写。哈特与酒保念着台词,讲述过去的故事,又与酒吧钢琴师唱歌互动,游离于庆祝的旋律之外,“我怀念格什温!”然后舞动双手表演,产生属于自己的旋律。至此,这部影片就已经足够有趣。
而庆祝的晚宴始终呈现得不这么真实。若干次哈特在阴影里确认自己的位置,然后迎上前,与光环之中的理查德·罗杰斯对话。始终存在对比:不管是身高差的视觉,还是以谦恭拉开的身份与保持体面的逢迎,哈特在这个关系中承认了一种缺口,形象又忽然变得扁平而疲惫。
《蓝月亮》剧照
玛格丽特·库里角色的写法就没有那么高明,不过看上去剧本也没有让她以足够丰富的形象呈现。路径过于明确、过于陈旧:开始无比高尚的形象,然后私下吐露情感,最后投入成功者的怀抱,同时作为门徒还要保持体面。这部分的Drama尽管有些平淡,不考虑玛格丽特·库里演员本身的热度,篇幅还是恰当的。
即使作品序列的各种题材已经确证了林克莱特电影丰富的属性,有许多评价还是批评了林克莱特作为创作者在电影中的姿态:过多地代入,过多地投射导演的审美趣味。然而哈特这样一个形象——在朋友与镜头前拥抱商业主流的包装模式,而同时又在背后咒骂艺术价值的缺失——这是理查德·林克莱特吗?即使答案是肯定的,就与导演的公众形象再次形成落差,变成了隐秘的自嘲。
《2025年的欧陆》
dir. 拉杜·裘德
主竞赛
当天晚场,陀螺柏林小分队看了拉杜·裘德《2025年的欧陆》(Kontinental’ 25),金熊奖得主拉杜·裘德再次入围柏林主竞赛的电影。
标题中的“Kontinental”在片中本意为一所豪华酒店的名字,因此存在双关含义。影片主角沿用了导演前作《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的主角伊林卡·马诺拉切。
《2025年的欧陆》中,我们看到罗西里尼《1951年的欧洲》的复写,两种时代道德的颠覆,匈牙利 / 罗马尼亚移民所共享的当下后社会主义经济的景观在互文的意义产生了遥远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下,社交媒体网络轻度地、再一次入侵了影像,我们看角色玩手机、读新闻、谈论时事,甚至嘲笑文德斯,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拉杜·裘德搭建的没有边界的信息场域。
罗伯托·罗西里尼《1951年的欧洲》
以酒吧为例:左边悬挂We Live in Time的海报,右边的答案是1951年欧洲;背景是钢琴演奏的土耳其进行曲,相遇的却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当下。教授与学生的聊天始终离不开欧洲的地缘政治,拉杜像搭建积木般搭建了这个抽象而悬浮的对话语境,角色在对话,成为了玩偶,不禁想起那些在简陋的布景中运行的影像,好像出了什么差错,又在游戏中异常顺利地抵达了电影。
慈善与社会工作的选择,被罗西里尼在《1951年的欧洲》设计为情节转变的节点,又推到极端,在戏剧化的意义产生效用。而拉杜裘德的发挥依然维持他的风格,就像《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以不屑的态度对所有进行嘲讽,《2025年的欧陆》即使相对温和,还是选择了以更轻的方式将这些笑话拿起、放下,她们在忏悔时不是重复,而更多地以道德的角度,尝试为潜意识进行安抚的心理暗示,vodafone捐款、扶贫工作……她们就像祥林嫂般将这些重复提及,正如看起来毫无止境的中景拍摄的对话,到观众不耐烦时却还没有休止。
欧洲的模式之间互相以谐谑与抽象的方式对话,陷在过去错误的欧洲遇见了年轻的欧洲性格,和活在理想与寓言中的欧洲偶遇。短暂地抛出普遍焦虑再将其重复地提及,这二位欧洲形象的代表以各自的形式参与身边的政治,再产生短暂而的不可靠的关系:顺带嘲讽德勒兹哲学为欧洲文化性格所譬喻的萨德 / 马索克的欲望形式。独自喝醉、呕吐,侵蚀自己的身体,然后再次遇到新的形象,求助于已被唾弃的神学的欧洲,像是复古的重复。
《2025年的欧陆》剧照
前半段作为简单的叙事电影,流浪汉进入影像,拉杜·裘德选取了分散的、模糊的时间和空间,时而在白天、时而在傍晚,呈现城市的各处的乞讨,甚至进入恐龙的玩偶世界,寻找可能的有趣的图景。而在事故之后,社工以还原现场的身份再次进入,我们很难怀疑拉杜是否在进行一次抽象的重复,究竟为可怜的重蹈覆辙,还是一次救赎?
那些简单的中景发生的对话,语言在其中奏效,我们始终听到背景的城市的杂音,像是不断施加干扰的现代性的幽灵。城市的性格在背景音的模糊塑造下再次进行有趣的尝试,空间除了街景,就是融入其中的旗帜,似乎被故意缩小、被碎片化,建构为对话的反应容器与意识形态的试验场,辩论成为可观看的行为艺术,模拟了当下景观的、失焦的社会现实。
拉杜·裘德始终对媒介产生的意义带有警惕,这部电影的发挥始终适度。就像《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的成人色情与社交媒体,《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的tiktok短视频,《八张来自乌托邦的明信片》的广告,《2025年的欧陆》我们还是能看到背景的电视,与位于前景的角色隔着一段距离,为我们播放令人警惕的娱乐信息与广告新闻。
固定镜头的街景除了街景很少有人在其中说话,只有简单呈示的组织逻辑;而固定镜头的对话我们几乎无暇兼顾街景,角色还没停下话音结束后的动作,画面就被剪辑至下一个场景。我们常常看到iPhone镜头的自行调焦,将这个节奏稍稍干扰。这个动作时常出现,好像很难找到解释,只是无意识地寻找一个合理的焦点。技术的失误在成片中保留,除了罗马尼亚、匈牙利的语言(以及少量的、简单的、常常与字幕无法对齐的德语),拉杜·裘德又好像对现代电影的语言进行了调侃的表演。
《2025年的欧陆》剧照
然而,记者 @ Parity 不太喜欢这部作品,下面是他的评价:
很普的玩票之作。影片采用了明确的短引入-长展开结构:开场简短地刻画流浪者的黑色幽默日常,制造经典的道德困境,并以真正的主角,负责驱逐流浪者的法警与不同人在变换的场景中漫长的交流、忏悔、慰藉进行展开。民族主义(罗马尼亚与匈牙利人的民族矛盾)、网络暴力,对罗匈两族、底层和中产的双面讽刺……几乎都是对于两部前作(《倒霉性爱,发狂黄片》《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话题的复制。
故事张力、场景构建和体系运作机制的展现在iPhone摄影(不明所以的自动对焦)下更是全方位降级:在本作中既找不到《倒霉性爱,发狂黄片》中视频的直接冲击和网络暴力的直接体现,也缺乏《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里对于跨国资本如何剥削本地劳动者,与其之上引申的罗马尼亚于德国,甚至东欧于西欧何如的具体刻画。与时俱进、辐射到欧陆的元素仅有对当下战争时事和欧洲电信商捐赠订阅的简单提及,因此“欧陆”“2025”均不知从何而来。结尾依旧插入了裘德signature资料影像,展示了反映不同阶级分布与差异的建筑和街景,有些无趣。全片最好笑的是开涮文德斯的《完美的日子》,其中主角的出身和职业反差倒与本片的主题很相衬。
《夏日约会》
dir. 瓦伦丁·卡迪奇
视点
第5天,除了两部万众瞩目的主竞赛影片,@ 欧 和 @ Parity还在昏沉的下午抽出时间,补了口碑上佳的小爆款《夏日约会》。
《夏日约会》是法国演员/导演瓦伦丁·卡迪奇的长片首作,首映于本届柏林电影节新设立的视点(Perspective)单元。
《夏日约会》主创
从左至右:英迪亚·海尔、瓦伦丁·卡迪奇、布朗迪·马代克
影片的主角,布朗迪·马代克所饰演的布朗迪,一位来自诺曼底海滨乡下的游客,与女友分手后而不得不独立踏上巴黎的旅途——在奥运期间观看游泳比赛并看望自己十年未见的姐姐(英迪亚·海尔 饰)。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上一部短片《夏日假期》(Les Grandes vacances)中的主角也由布朗迪·马代克饰演,而角色的名字同样是她的本名布朗迪。
影片在2024年夏天的巴黎奥运实地取景,以有趣的题材背景在放映前便获得了我们的关注和期待,而在观看后陀螺小分队更是给出了一致好评。
《夏日约会》剧照
下面是 @ Parity的简短评价:
巴黎奥运,这场曾在去年夏天,带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流动的盛宴在影片中被揭开了更多面相。跟随着内向而单纯,认真而细腻的布朗迪,奥运会期间巴黎的各种场景被一一造访,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被漫游的脚步覆盖:赛事的入场口和场馆内部,同样人头攒动的喧闹的奥运粉丝区和安逸的城市公园,同样燥热的爆满的青旅与市民的家庭公寓,电视中的赛事转播和媒体的线下采访,短视频中的明星运动员日常和12,000名无家可归者被警察驱逐出巴黎市区的纪录和相关抗议。
不那么美好与美好的误解和邂逅,情感的温存与纠葛,世界的美好与参差,独身而不孤独的布朗迪从巴黎穿过,喧嚣的一切在诺曼底的田野化为过往云烟:十分美丽而抚慰人心的i人电影。
《母亲的宝贝》
dir. 约翰娜·莫德
主竞赛
第4天晚上,两位记者 @ 欧 和 @ Parity 错过了奥地利导演约翰娜·莫德的《母亲的宝贝》,而这部电影马上被证明为2025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爆款。第6天,2月19日的早场,两位记者弥补了这个遗憾,在Uber Eats Music Hall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母亲的宝贝》(Mother’s Baby)的片名与海报都致敬了罗曼·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拍摄的方法很相似,这也是许多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不错的原因。不过记者 @欧 认为,导演学到了波兰斯基的流畅,却没有学到波兰斯基的控制。
前半部分尚且不错:波兰斯基的语言被运用在空间布景的视线引导,有效地产生了压迫感。比如妊娠的过程,即使没有以奇观的呈现给出任何令人不适的视角,摄影机绕着产床运动,医生与护士对母亲的身体互相遮挡,运动的速度正好合适,建构了产房紧张的场景。
产后焦虑的部分缺少明确的轨迹。导演的调度能力确实可见,却没能在空间中制造真正的困境。娃娃鱼互相吞噬与婴儿吞噬物体的习性,声响的无动于衷的性格,这些散乱的部分始终存在议论的、回旋的余地,无法蓄势,马上就倒塌,没能产生可供持续观看的力度,环环累积到结尾。角色的焦虑表现得很快,影像将其裹挟,却没能赋予递进的节奏,而是一次又一次被动地进入怀疑、争吵、孤立,不够有效。
《母亲的宝贝》剧照
主角指挥家的身份设定很合适:既完全合理化了古典音乐的使用,助力了情绪氛围的渲染,又确定了主角家庭中产的社会地位和对应的空间环境。
舒伯特的使用很恰当,弦乐的介入有时作为角色聆听 / 播放 / 指挥的环境部分存在于场景之内,又常常在同一个节拍之内变成外部的情绪指引,游离于影像之外。这种在稳定与失控之间摆荡的心理机制,记者 @ 欧 想到了波兰斯基的《死神与少女》。
波兰斯基《死神与少女》
这部《母亲的宝贝》用大提琴协奏版《魔王》(Erlkönig)配乐的段落,场景和角色动作的配合也许没有波兰斯基《死神与少女》那么有张力,不过至少是有效的模仿。低音动机重复,奏鸣曲呈示出主题,电影的节奏变得沉重,不仅渲染了情绪,更让高潮时重组的电影时间感觉更加合理。不过还是有难以忍受的瑕疵:掩饰失败的假弹,不加掩饰的假指挥,这在波兰斯基的影像不会出现。
影片所谓“绝对不能剧透”的结尾很失败,这也是两位记者看完觉得大跌眼镜的原因。一部用尽浑身解数,实例化真实世界中十分普遍却未得到足够关注的产后焦虑问题的影片,竟将最大的悬念托付给了生物科技引申的纯科幻概念,而科技焦虑从未是影片尝试提及过的主题之一。
【插曲】
这天下午,热爱华语片的记者@ Parity拉着@ 嘟嘟熊之父 前去观看了某部入围论坛单元的台湾电影。两人观看过程中无数次相视尬笑,嘟嘟熊最终不堪其扰黯然退场。
今年的论坛单元似乎给了AI参与创作的作品固定入选指标,我们不禁担忧起了同单元另一部完全使用AI创作的,同为华语作品的质量。
《远方乡愁》
dir. 阿米尔·法克尔·埃尔丁
主竞赛
到了晚上,电影宫迎来叙利亚导演阿米尔·法克尔·埃尔丁第二部长片《远方乡愁》的主竞赛首映。
即便没有重磅明星的参与,我们看到现场仍有大量身着西装的嘉宾出席,其中包括了多个国家的大使。最近正值德国大选,而移民问题是各方最为关注,也是争论最激烈的议题之一。以德国的阿拉伯移民为主角的本片,在这个时间节点的首映自然吸引了多方的关注,但影片本身的质量并不令人满意。
主人公Munir,一位流亡到德国的阿拉伯作家,逐渐被思乡和对母亲的想念的愁绪侵蚀,决定踏上德国的一座海岛终结自己的生命。然而在海岛上,他逐渐被当地人,尤其是经营着一所旅馆的老妇人的善意和关爱所感染,走出了惆怅的阴霾。与电影所发生的真实空间平行地,影片还展示了Munir创作的虚构空间,其中的世界有着明艳的阳光和家乡的地貌,他自己同样是一名旅客,被一对夫妻招待。虚构世界的旷野与海岛,的待遇对应。这个概念刚好对应了影片标题“Yunan”在阿拉伯语中的释义:“希腊”,作为东西方之间的过渡带,引申为东西方间的交流。
《远方乡愁》剧照
由此,影片的目的也不言自明了:试图弥合移民群体(尤其是阿拉伯)和德国本地居民间,近年间频发的暴力事件、宗教差异等造成的裂痕。
记者@ 欧在影片播放一小时后遗憾退场,下面是 @ Parity的评论:
开场调子起得很高:在城市空间里,尤其是室内,利用丰富的物件和较为狭窄的空间实施各种调度的技巧,阴暗的空间和外语的疏离压迫着主角制造出走的动机。在主角登上海岛后,空旷的外景和单调的室内空间下,镜头调度却持续走弱。
与主角的初次相遇和对话中,老妇人一些“德国特色”的死板尚在尝试制造微弱的不和;此后,主角和包括老妇人在内的其余岛上居民的关系发展便一路顺拐下去,毫无波折地,他便融入了那些空间,为无尽的善意包裹,连这座沼泽岛的潮起潮落也需为他心境所用。虚构空间中的元素与岛屿的逐渐趋向同构。
移民的乡愁固然不绝,可现实中的异国又怎会如此服帖地幻化为故土的样貌?他们往往面对的是内外两端的苦痛。
20号晚主竞赛影片都已经首映完毕啦!我们将在明天(2.22)更新洪常秀、巴耶和其余重点影片的评论。
柏林时间2月22号周六18:00也会是本届柏林电影节的颁奖典礼开始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是2.23 01:00,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
今日陀螺福利
关注【陀螺电影】公众号,并右上角设为✨星标。
在本条推送下点“赞”和“在看”并留言,并且转发本条推送到朋友圈。
将朋友圈截图,发送到微信后台。
我们将在一周后(2.28)于本文评论区开奖,抽出1位朋友送出柏林熊冰箱贴。
/THE END/
巴西科幻版《出走的决心》,柏林好评
法国“废柴巨婴男”,柏林电影节目前最佳
《风林火山》到底是在柏林哪个单元?
重发|第75届柏林电影节片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