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姑娘发给我一个去年的投诉,之所以过了这么久才想起发我,按她话说:太新鲜的不敢给,怕被公司查。
投诉的内容也不是什么大事,却很善于把人气笑,事情是这样子:
“旅客上飞机后,跟乘务员要毛毯,过了一会儿当乘务员拿过来递给他时,说了“毛毯”二字,没有其他称谓和敬语。”
如果我们硬要从服务这个角度说,那单独的“毛毯”二字或许略显生硬,假如换做我在其他场景,我也可能会感到工作人员不够热情温柔,但人家已经满足了我“索要毛毯的基本诉求”——正常人是不会因此去投诉的——多大点事儿,还得专门去投诉。
但这位旅客,他投诉了。
经常跟旅客打交道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这旅客是咋想的,大概是:
怎么着?递给我就完了?你的服务呢?你的态度呢?你的谦卑呢?你的笑容呢?你的顾客至上呢?你公司的承诺呢?你的宾至如归呢?
你怎么敢不说“请”?你怎么敢不叫我“先生”?
你不把“先生这是您的毛毯”这句话说全了,我怎么让周围其他人知道我是个经常坐飞机的常旅客?
我摆好的优雅姿势,轻声细语的“嗯,谢谢”跟谁去说?
我面子往哪放?我B往哪装?
不知道列位看完这投诉是作何感想,我的表情是抿嘴摇头被气笑。
民航这服务,前些年走偏了方向。往昔,乘务员递条毛毯,不过是寻常之事,以简单二字相告,原也没啥不妥。
可这些年的“真情”之后,竟因解决这最基本的“诉求”,也成了大过。旅客所求,已非那毛毯本身之温暖,而是要在这过程中,寻得一种高高在上之感,一种能彰显自命不凡的虚荣。
旅客投诉真的会上瘾的,因为有人知道,他不断的投诉,就会得到航司不断的妥协和满足,换句话说,旅客满意度的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航空公司在处理时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太低了,很多人考投诉吃到甜头了,升个金卡,升个舱,送个积分,甚至混个什么“社会督察员”都行,那为啥不投诉咧?反正你们航空公司都会满足我。
坐飞机出行这种事,能有多少需求?有吃有喝,安全正点,这不就已经达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基本目的?跟你坐公交、地铁、火车等公交工具,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别急着反驳说什么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意识,除了亚洲这些航司——也不提非洲印度——你在任何欧美国家坐飞机,你觉得空乘阿姨们也会像我们一样,就因为你想喝橙汁而客舱没有,就要全程蹲在你脚边给你解释半天吗?
回到国内,你见过高铁列车长蹲在旅客身边,一直为列车员的服务态度没有满足旅客需要而频频道歉吗?
这么多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千人千面,旅客的需求是不可能全部满足的,特别是那些爱投诉的人,你准备的再充分他也会挑出毛病来。
《民航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客舱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民航发[2024]30号)指出,各运输航空公司应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客舱服务标准,合理引导旅客预期,切实减轻客舱乘务员心理负担。”
什么叫合理引导预期,说白了就是,航司服务标准有差异,机型有差异,舱位服务有差异,有的航司就是座位窄,有的航司就是服务内容简单,但票价不也确实实惠吗?
合理引导预期,就是让旅客认清飞机就是交通工具的现实本质,就是住商务旅馆就不要有住五星酒店的期待,在路边摊苍蝇馆子吃饭就不要指望老板给你铺上雪白的桌布,再摆上醒酒器和水晶高脚杯。
从周恩来总理最早对民航提出的“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到如今最高领导人提出“民航业是重要的战略产业,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但诠释了民航安全、服务和正常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体现出民航业作为公共交通行业的首要属性,就是保障出行安全。
这么容易理解的事情,为什么在民航就特别难做到?
因为航司的宣传永远在说自己的服务有多好多好,自己的票价有多便宜,对于安全二字仅是匆匆带过,出现负面新闻或旅客投诉为了息事宁人,都在忍气吞声,放弃原则。
这民航业,似乎总是太想迎合社会上某些所谓 “高端” 的需求,渐渐失了本真。将那服务过度雕琢,雕琢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枷锁。乘务员们,也一直被这诸多规矩束缚得战战兢兢,稍有差池,便要遭这无端投诉。
而这般奇葩投诉层出不穷,背后又藏着怎样的世态呢?不过是这社会里,一部分人将虚荣当作了体面,把那虚假的尊崇当作了身份的象征。
要知道,你只是乘坐飞机,真的不是“登基”。不要在这小小的机舱里,借着所谓服务的名目,来粉饰自己那空虚的灵魂。
民航业,本应是连接各地的便捷通道,如今却在这服务的漩涡里,被搅得晕头转向。
“投诉即成立”之风不改,我们的客舱就会一场接一场的上演荒诞的闹剧,那真正需要的改变和进步的点,怕是要在这无尽的形式与投诉中,被掩埋得无影无踪了。
建议航司,以后再接到奇葩投诉,不如直接致电圆明园:
“好消息,十二生肖的猪首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