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弄堂口没灯,晚上总得摸黑走。现在可敞亮了,夜里走路方便多了!”望着弄堂口亮起的灯光,家住山阴路恒丰里的袁阿姨高兴地说道。
近日,四川北路街道实施的海派弄堂弄口“点亮”项目竣工。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山阴路夜间道路光线昏暗的问题,为市民夜间出行带来极大便捷,显著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山阴路沿线里弄房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花园洋房等老建筑鳞次栉比,居住在此的多为老年居民。街道管理办工作人告诉记者,项目启动前,山阴路夜间照明主要依赖路灯和店招。然而,道路两旁繁茂的树木枝叶遮挡了部分灯光,一到夜间,马路边显得格外昏暗。不仅如此,马路一侧还设有绿化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域,路况较为复杂,给市民夜间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安全隐患也随之滋生。居民们多次反映,希望改善夜间照明条件。
针对居民们反映的问题,街道迅速行动。一方面联系有关部门加强树木枝叶日常修剪,确保路灯照明功效不受影响,另一方面决定在弄堂口及沿街立面添置照明设施,以此提升上街沿路面照明水平,保障市民夜间出行安全。
山阴路历史底蕴深厚,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脉。如何在提升照明水平的同时,又能呈现海派里弄的独特文化韵味,成为街道思考的重点。为此,街道秉持“文化+”理念,着力推动项目实施。在设计前夕,街道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师团队深入调查研究,对山阴路地形、周边建筑布局进行了详细勘察。期间,街道还查阅三中心小学校史的资料,翻出60年前的照片,和里面的灯罩做对比,力求在灯具设计上还原历史风貌。
经过反复查阅历史资料,开展系统研究,拟定设计方案。最终,设计师从历史风貌保护及复原、夜间亮化、增强街区辨识度等多个维度入手,将灯具种类、照明方式与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市文脉进行深度融合,使街区界面呈现出连续性和节奏感。
例如,淞云别墅弄堂口的顶灯采用历史原貌,再现往昔风采;留青小筑沿街面和拱门内侧的洗墙灯,巧妙凸显拱门造型特征;大陆新邨柱脚地面射灯的灯光投射,既展现出弄堂口立柱的厚度,又增强了灯光自身的立体感;恒丰里弄堂口门头匾额在灯光的映衬下,于夜幕中尽显岁月的沧桑。同时,街道还对部分年久失修的灯柱进行了恢复,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