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样的花园里啊,挖呀挖呀挖,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
还记得“挖呀挖”黄老师吗?因为一首魔性洗脑儿歌再加上颜值出众,让这位教育机构的音乐老师迅速走红网络。
然而,人红是非多。“挖呀挖”黄老师走红后,也因为关注度和商业化的问题受到了不少争议。
沉寂了一段时候后,黄老师又上了热搜。这次不是因为她的魔性儿歌,而是她高调晒娃的举动。
01
黄老师化身早教王者,被质疑作秀!
“当我们还在专注于心中的成见时,别人早已越过世俗的眼光成为自己人生的赢家。”
这是最近一段网友对于“挖呀挖”黄老师的评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黄老师不唱儿歌改早教晒娃了。
在最近“挖呀挖”黄老师发布的一条视频中,她抱着自己的宝宝,对着镜子唱起了英文儿歌,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在视频配文黄老师写道:“如何把儿歌跟音乐结合做英语启蒙”。
该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目前点赞数已经突破7万,评论数超过2000条。
有网友表示:“感觉跟小小的花园一个调,用来哄小孩玩儿,很魔性。”
还有网友对此表示了质疑:“孩子现在也拿来赚钱了嘛?”
甚至有人表示:
不是说她当网红有什么不对,这个视频里她明显注意力一直只在意自己。连小孩疲惫,看向她寻求互动她都没发现。直到最后结束她伸手了小孩才开心一下。这样的“早教”除了能显得自己美美的,还有什么意义?
网友的质疑其实并不难理解。视频中,“挖呀挖”黄老师的宝宝看起来年龄很小,很可能还不怎么会讲话。对0-3岁的宝宝展开英语启蒙教育,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而且这么重的表演成分,确实让人感觉多少有些作秀的成分。
其实,这已经不是“挖呀挖”黄老师第一次出现争议了。要理解黄老师晒娃引发的争议,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她的走红经历。
2023年初,黄老师凭借一首改编自网络儿歌的《挖呀挖呀挖》迅速走红。
视频中,她以甜美的形象和互动式教学风格吸引了大批观众,当时就创下了一周涨粉400万,直播间观看量突破10万的惊人数据。
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走红后的黄老师,很快便被卷进争议的漩涡。
首先是她的商业化转型,有了流量的黄老师很快便开启了直播带货。
数据显示,自2023年9月开启直播带货后,黄老师在30天内带货销售额便达到了100万至250万左右,她的粉丝量也爆涨至800万。
网友们纷纷质疑她背离了教育初心,从此沦为了“流量收割机”。
《挖呀挖》这首儿歌的版权归属也出现了争议,有网友指出这首儿歌的原创作者是“桃子老师”,黄老师在视频中并未表明作者和出处。
面对质疑,黄老师表示自己并不想赚钱,只想当好一名老师。之后她便关闭了直播打赏功能,并表示不会签约任何公司或参加商业活动,只想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目前黄老师的带货橱窗里只剩下一款商品,确实像自己说得那样,基本不带货了。
还有一个较大的争议发生在去年底,当时“挖呀挖”黄老师发布了一段个人生日转场视频。
视频中她开着一辆黑色的汽车缓缓地停在了树林里,摇下车窗接过一块纯白色的生日蛋糕。
眼尖的网友发现,从车标来看,黄老师开的车是迈巴赫。不少网友发出感慨:“一个老师都能开迈巴赫,当网红搞直播带货实在太赚钱了。”
然而这件事很快发生了反转,懂车的网友表示,这车从内饰来看根本不是迈巴赫,不过是改装的奔驰威霆,改装替换成了迈巴赫的前脸。
奔驰威霆的售价大概在30-40万之间,对于家境还不错又是网红的黄老师来说,开这样的车并不意外。
正如文章开头那位网友的评论,不管是直播带货,还是开所谓的“迈巴赫”,其实都不应成为黄老师被质疑的理由。
黄老师的走红,实属一场意外,而她当网红,利用流量赚钱也并不丢人。
只要坚守底线,不搞虚假宣传、不发表极端言论、不通过低俗造谣等方式博眼球,也算是在赚认知以内的钱,网友们真没必要说三道四。
然而黄老师的这次晒娃视频,确实有我们值得讨论以及网红自我反思的必要。
这件事不仅引发了关于早教方式的讨论,也让大家再次关注到网红圈利用“萌娃”作为流量密码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将孩子推到镜头前,试图通过孩子的可爱形象吸引流量,萌娃经济也就此而生。
然而,这种行为的背后,究竟是对孩子的关爱,还是对流量的盲目追逐?
萌娃成为网红流量密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得与失、对与错?
02
别让孩子成了流量密码!
自从争议开始越来越多,甚至被造黄谣后,“挖呀挖”黄老师也在寻求转型。
2024年,她官宣生子后,内容的重心转向母婴方向,开始发布结合儿歌的英语启蒙视频。
由于本来就有知名度和热度,再加上这种内容方式的确对新手妈妈有足够的吸引力,很快黄老师又涨了一波粉,甚至还被网友称为“早教王者”。
说白了,黄老师的早期走红,魔性洗脑儿歌只不过是一个引子,本质上她还是靠颜值吃到了男性流量的红利,这也是她不断受到质疑的根本。
内容转向早教,黄老师也算是成功回应了此前对其内容空洞的批评,同时弱化了过度商业化这一标签。
可网红毕竟是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随着去年接二连三有网红塌房翻车,大众对于这一职业的评判标准也越来越高。
所以,流量就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花开富贵,言行上稍有不慎就会被反噬。
因此黄老师晒娃引发的争议,其实就是萌娃作为流量密码这一现象的一个典型缩影。
在黄老师被质疑的前几天,就有一位2000万粉丝的小网红出事了,一时之间网络上充满了家长摆拍博眼球的质疑。
“瑶一瑶小肉包”是一位只有4岁的20后小网红,在她几个月的时候,她的父母便开始通过抖音记录她的生活。
由于“瑶一瑶”实在太可爱,很快她的视频便开始在网上大量传播。2024年1月开始,由她的萌照制作的各种表情包更是火出圈,网友们纷纷被她的古灵精怪所倾倒。
2月11日,这位4岁的小女孩因为一段被绊倒的视频成了全网关注的对象。
视频中,在乡间玩耍的小瑶瑶被一个小男孩绊倒,瞬间哭成了小泪人。
然而网友却发现,小瑶瑶的妈妈不仅没有第一时间去扶她,反而边拍边笑。大家都觉得当妈的不负责任,分明是在消费孩子的流量。
事实上,瑶瑶的父母确实通过孩子赚得盆满钵满。相关数据显示,“瑶一瑶小肉包”账号近两年来接了大量广告,涉及飞鹤、麦当劳、理想汽车等多个品牌。
而据第三方平台显示,“瑶一瑶小肉包”账号的广告报价高达40万至55万一条,年收入可能超过1650万元。
这种高强度的商业化运作,很难不让网友怀疑,父母早已将孩子当成了赚钱的工具。
“挖呀挖”黄老师早教晒娃、“瑶一瑶小肉包”被绊倒,为什么这两件事都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萌娃的可爱形象确实能够迅速吸引流量。孩子的天真无邪、古灵精怪,往往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
尤其是那些身处城市喧嚣中的成年人,看到萌娃的视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萌娃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迅速走红。
然而问题在于,萌娃的流量密码背后,往往隐藏着家长的功利之心。
家长为了追求流量,不惜让孩子频繁出镜,甚至不惜编造剧本摆拍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还可能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到成人世界的复杂与功利。
在“瑶一瑶小肉包”过往发布的一条视频里,小瑶瑶天真地问妈妈:“你喜欢我摔倒吗?”
如果不是频繁摔倒,且妈妈因此而产生开心的表现,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不会有如此令人无奈的反应。
萌娃成为流量密码的背后,还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焦虑。
一些家长希望通过早教、英语启蒙等方式,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然而,这种焦虑往往被一些网红和营销号利用,通过展示所谓的早教方式,吸引家长的关注,进而实现商业化变现。
黄老师的晒娃视频,正是这种焦虑的体现。
她通过儿歌与音乐结合进行英语启蒙来引流没有错。可问题在于,这种早教方式是否真的适合0-3岁的宝宝?是否会对孩子的母语表达产生负面影响?
萌娃成为流量密码的背后,还暴露了平台的算法机制上的急功近利。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平台的算法往往倾向于推荐那些能够迅速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内容,而萌娃的可爱形象无疑符合这一要求。
然而,这种算法机制无疑是在为某些家长的过度行为开闸防水,是时候要堵一下了。
黄老师也好,小瑶瑶的父母也罢,让孩子出镜是她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权干涉。
但还是希望能够把握好一个度字,在考虑如何流量变现前,先要明白自己身为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