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签了调解协议书后,公司前后四次分别给我发了3088元、2600元、1234元、1148元工资。”张家界桑植县某家具公司编藤车间工人宋秋玉告诉记者。她拿着工资发放记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近日,桑植县人民法院、县总工会、县人社局等多部门联动,成功化解了一起涉及198名工人的集体欠薪纠纷,这场持续近两年的追薪之路终于有了曙光。
近200人被拖欠400余万元,追薪之路何去何从?
故事得从两年前说起。某家具公司以生产加工家具为主,其产品远销欧美,曾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明星企业”。然而,受疫情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自2022年起,包括编藤、焊接、组装、打包等岗位的近200名工人被拖欠劳动报酬和劳务工资,总额高达400多万元。工人们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将家具公司告上了法庭。
“收到起诉材料后,我们第一时间对案件材料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批纠纷既涉及劳动关系又涉及劳务关系,法律关系复杂、诉讼请求多样,如果简单一判了之,不仅难以彻底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桑植县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200名工人、400多万元欠薪,如何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让企业渡过难关?要让劳资双方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一道考验政府执行力、公信力的大题。
“工会+法院+人社+N”发力
调解一案,可化解一片。面对这一复杂的集体欠薪纠纷,县人民法院、县人社局、县总工会迅速启动“调裁诉齐响应”工作机制,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信访局、科工局和该公司所在乡政府等多部门成立调解团队,力求通过多元调解,实质性化解纠纷。
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调解团队了解了家具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工人的诉求。原来,家具公司并非故意拖欠工资,而是因某大额订单未回款,导致资金回流不畅。工人们则因工资被拖欠近两年,情绪极为不满,已经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
针对这一情况,调解团队迅速展开行动:一是厘清法律关系,区分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分类处理;二是固定请求项目和金额,针对不同工人群体制定具体解决方案,计算拖欠的劳务报酬,并做好解释说理工作;三是约谈公司负责人,从法律规定和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开展释法明理;四是开展示范调解,选取代表性案件进行调解,统一赔付标准,推动其他纠纷高效化解。
“县总工会派出了工会干部、调解员、法援律师,全程为本案所有劳动者提供免费援助。”作为调解团队的重要成员,桑植县总工会调解员李卫兵说,“工会的职责就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我们不仅要依法维权,还要注重情理结合,帮助双方找到平衡点。”
“198人背后是198个家庭,每一笔工资也许是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也许是家中亟待补充的口粮,绝对不能让他们心寒失望。”在调解过程中,桑植县总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走进工人家里、公司车间、人民调解室……一方面通过面对面、视频对话等多种方式了解工人诉求,正确引导工人依法维权;另一方面积极与公司沟通,督促其承担社会责任,尽快拟定支付方案。
分期支付工资
工人吃下“定心丸”
“该企业当前确实极度困难,但态度十分诚恳,财务列出了每一位工人的工资明细,表示会努力逐步支付;工人们也表示理解,签下了调解书。有的工人去外地务工了,委托工友签字,还有一部分工人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线上实现了和企业的‘云调解’。”李卫兵告诉记者。
经过多轮调解,198名工人中,129人在仲裁立案前达成调解协议,46人在诉讼前达成调解协议,23人达成和解后撤回起诉。公司承诺通过多方筹款尽快支付工资,并已实际履行230余万元。截至目前,工资已分四次发放,剩余部分将按比例逐步支付。
“虽然还没全部拿到,但看到工资一笔笔到账,心里踏实多了。”宋秋玉说。她在家具公司编藤车间曾工作多年,工资一直按时发放,但近两年的拖欠让她一度陷入焦虑,“有了工会、法院、人社各政府部门的帮助,我们对未来又有了信心。”
这起集体欠薪纠纷的成功化解,是桑植县“工会+法院+人社+N”多元调解机制的生动实践。通过府院联动、层层分流、示范调解、调裁诉衔接等方式,调解团队兼顾营商环境、企业经营、工人权益,合力开展化解工作,在法律框架内提升群体纠纷化解质效。调解成功后,相关单位共同关注企业动向,定期回访,督促企业履行到位,力求实现案结事了、纠纷实质化解。
“多元调解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纠纷,还为类似案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桑植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会将继续与法院、人社等部门紧密协作,发挥桑植县“工会+人社”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作用,推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贡献力量。
(湖南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