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雅典街头,一群裹着羽绒服的留学生正蹲在影院门口刷手机,他们在等《哪吒2》的午夜加场电影票。

希腊全国12家影院成了全欧洲唯一能看这部中国神话动画的“圣地”,场次表从早9点排到凌晨3点,IMAX厅的边角座都被抢光。

而在仅隔一道爱琴海的欧洲大陆,英法德影院却默契地挂出“无排片计划”,气得留学生组团打“飞的”跨国追片。

这场面,活脱脱上演了一出“欧洲文化围城”的魔幻现实。



希腊成“全欧独苗”,影院经理数钱数到手软

希腊人自己都没想到能捡这么大个便宜。全国影院总共就12家,结果《哪吒2》上映首周票房直接冲上当地年度冠军,午夜场票价炒到€35(约270人民币)照样秒空。

有影院经理透露:“我们原以为只是服务华人社区,结果本地观众占七成,年轻人甚至cos哪吒来打卡。”

更绝的是,法语区博主把“我命由我不由天”翻译成“Mon destin m'appartient”(我的命运属于我)发上TikTok,

播放量三天破千万,逼得法国文化部长出来打圆场:“我们正在评估引进可能性。”



英法德的“文化过敏症”有多离谱?

对比希腊的火爆,英法德的冷淡堪称行为艺术:

英国Odeon院线嘴上说“考虑排片”,结果把《哪吒2》塞进早上10点的冷门时段,票价还比《功夫熊猫6》贵€5;

法国UGC影院更绝,官网直接玩起“消失术”搜《Ne Zha 2》跳出来的全是1997年的老动画《哪吒闹海》;

德国CinemaxX倒是实诚,市场总监直言:“我们调研显示,德国人对中国神话的认知还停留在‘会功夫的熊猫’阶段。”

这种双标操作连《纽约时报》都看不下去,发文吐槽:“当希腊影院靠中国动画赚钱时,自称文化熔炉的西欧正在亲手焊死大门。”

更讽刺的是,同期在北美750家影院上映的《哪吒2》,首周末票房干翻《蜘蛛侠:平行宇宙3》,IMDb评分8.3直接碾压一众好莱坞大片。



撕开“文化包容”的皇帝新衣

这场闹剧暴露了欧洲文化市场的三重分裂:

1. 资本诚实地向钱看:希腊影院敢赌《哪吒2》是因为当地破产危机后,影院90%股权被中资收购,播什么片子老板说了算;

2. 老牌帝国的傲慢惯性: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至今要求外语片必须配法语字幕+配音才给补贴,而《哪吒2》坚持只做字幕版;

3. 地缘政治投射到银幕:德国《明镜周刊》阴阳怪气:“看哪吒反抗天庭?某些国家可能过度联想了。”



但魔幻的是,柏林自由大学影视系学生自发组织包车去希腊,车上贴着“Fuck censorship, we want Nezha!”(去他妈的审查,我们要哪吒)。

这帮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正在复刻30年前东德人偷渡看《星球大战》的历史,只不过这次,墙内外的位置调换了。

文化输出的“农村包围城市”

《哪吒2》的欧洲奇幻漂流,其实暗合了中国文化出海的新路线:

降维打击边缘市场:先拿下希腊、塞尔维亚等“非主流”地区,用票房实绩倒逼西欧;

民间传播破冰:法语区KOL带火哪吒金句,意大利宅男把敖丙捧成新晋动漫男神;

技术碾压造势:1900个特效镜头+每秒万亿次云计算渲染,让看惯迪士尼的观众直呼“东方美学暴击”。

正如雅典大学电影教授点评的:“当希腊影院凌晨三点还在放哪吒时,所谓‘文化壁垒’早已千疮百孔,毕竟资本永不眠,而年轻人永远渴望好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