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日军的“大清乡”席卷而来。主力部队撤离后,丹阳县延陵中心区,只剩下七个人的武工队。
他们没有充足的武器,没有系统的军事训练,更没有立足之地,面对的是敌人2000余人的铁壁合围。
这七个人,是如何在半年内,从被围剿的游击小队,成长为反“清乡”的中流砥柱?他们又是如何用两支半枪,在封锁和追杀中,撕开一道生机?
敌人围剿,七人武工队困境求生
1943年1月,日伪军出动3000人进行大扫荡,武工队凭借灵活的游击战术,东躲西藏,总算避开了正面冲突。然而,真正的噩梦在3月降临——日军改变策略,不再大规模拉网式围剿,而是分兵据点,逐村搜索,企图将他们彻底逼入死地。
敌人的布告贴遍乡间:抓住武工队长范征夫,赏十万伪币;武工队员投降者,每人得五千。更残酷的是,凡是被发现掩护武工队的村民,家园焚毁,家人遭杀。
为了不连累百姓,范征夫召开党小组会议,作出三个决定:不进村庄、不住民房、不吃民食。他们只能在坟头、破庙、芦苇荡中栖身,连着数天滴米未进、衣衫破烂,冬夜里风刀霜剑,几乎冻死在荒野。
5月,日军抽调兵力,封锁稍松,武工队开始反击。
他们的第一战是在包甲村——武工队正在召开秘密会议,鬼子突然进村,副区长朱祖武中弹倒地,伤势极重。队员们连夜将他送出封锁区,而这场袭击的幕后黑手,是汉奸贡坤坤。
两天后,范征夫亲自带人,夜闯贡坤坤的住所。熟人带路,连狗都没惊动。
随后,他们一连铲除了数个特务,缴获几支短枪,甚至潜入丹阳城门口,抓走了几个伪警察。消息传遍四乡,茶馆、酒肆里,人们纷纷竖起四根手指:“新四军还在!”日军苦心经营的“清乡”秩序,被这七个人搅得天翻地覆。
武工队的存在,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封锁,更让伪政权岌岌可危。
延陵区正准备任命新的伪区长——贡友三的儿子贡振钧,一个掌控数百徒弟的帮会头子。范征夫直接写信警告贡友三:“若不阻止,按国法论处。”贡友三不敢再提区长之事。
另一位候选人贡树荣,国民党上校,家财万贯,正谋划当伪自卫团长。武工队直接登门,逼得他连连摆手:“不干,不干。”
就这样,一个区的伪政权,竟然在这七人的震慑下,彻底瘫痪。许多伪乡镇长主动写信表态:“身在曹营心在汉,愿为抗日政府效命。”
黎明前的黑暗,他们等到了光
10月,反封锁斗争全面展开。地委在茅山顶点燃烽火,号召各县武装同时行动,烧毁日军的竹篱笆封锁线。夜幕下,火光连成长龙,映红半边天,鬼子的封锁体系,被彻底摧毁。
半年抗争,武工队从七人发展到十几人,武器从两支半枪增加到十几支短枪。他们不只是活了下来,还让延陵区的伪政权崩塌,让新四军的旗帜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依然飘扬。
当年,地委书记江渭清回忆这场斗争时,说:“苏南茅山地区的反清乡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但这“彻底”的胜利,是七名年轻人,用生命和信念,硬生生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