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张兰和汪小菲在互联网上的风评“塌”了,各路人马都出来说几句,还有人在讨论他家产品中的“脱氢乙酸钠”

这个成分怎么了?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仔细一了解,倒不是说麻六记有啥问题。但从2月8日起,这种添加剂被禁止用于面包、糕点、预制肉制品等7类食品了。

脱氢乙酸钠,单听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实际上,它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也叫脱氢醋酸钠,从1998年开始,已经在国标中沿用了26年,是我们的“老熟人”。

在孩子常吃的面包蛋糕等烘焙食品中,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但在最新实施的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它除了不再被允许用在7类食品中以外,也下调了有些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



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会引起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表现为肝肾功能性减弱,出现惊厥、颤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还可能会引起体重减少和慢性肺水肿



不过国家给了一定缓冲期,2月8日之前生产的含有脱氢乙酸钠的商品,仍然可以正常售卖。

而这次新规里,除了脱氢乙酸钠之外,还有落葵红、密蒙黄、酸枣色等6种添加剂被直接删除。



如此大张旗鼓、改头换面,无疑是食品行业的一次巨大震荡。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难免会感到困惑:使用了26年的添加剂,怎么突然就被禁了?过去吃过,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让人看花眼的配料表,到底该怎么鉴别?

01

物美价廉,又暗藏危机

脱氢乙酸钠之所以此前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真的很好用,物美价廉。

只需要用一点点,脱氢乙酸钠就能对细菌、霉菌、酵母等产生抑制作用。

新国标之所以将它“踢出去”,一方面,是因为在安全性上有了新的证据发现。

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市多名儿童出现呼吸急促、站立不稳、呕吐腹泻、嗜睡萎靡等症状,最后确认,这起急性事件,是由违规添加脱氢乙酸钠的牛奶引起的。



2022年左右,北京疾控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合作,评估了“大鼠连续口服脱氢乙酸钠28天”的毒性,结果显示,当剂量达到100mg/kg,会导致大鼠食物摄入量和体重降低,还会影响它们的凝血活性等生化指标。

剂量继续增加的话,大鼠的肝组织和肾组织,都会受到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是因为近些年来,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烘焙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潜在的健康风险自然也就升高了。



当然,我们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脱氢乙酸钠出现严重危害,是在长期、反复、大量食用后的结果。

按市面上常见的小面包来算,需要一天吃60个以上的小面包才会出现问题。

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吃,但也不排除一些人狂热喜爱烘焙食品,可能会超量摄入。严格限制,是为了规避一切可能的风险。



脱氢乙酸钠不能用了,烘焙制品怎样保鲜呢?目前的替代品有丙酸及其钠盐、钙盐,山梨酸及其钾盐、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等。

02

恐惧添加剂是人之常情

食品添加剂自古以来就有,最早用于保鲜的盐、糖、醋等,都可以被列入添加剂的范畴;“卤水点豆腐”中的卤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镁,也属于添加剂。

到了现代,添加剂的品种越来越多,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商品能够同时出现在超市货架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食品添加剂是“功臣”,可我们却难免谈之色变,认为添加剂是“科技与狠活”。

因为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类,2000多种,包括防腐剂、着色剂(色素)、甜味剂、膨化剂、抗氧化剂、增味剂、酸度调节剂、增稠剂等等。



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与防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知道理论上说,合法、正确地使用添加剂,是能保障安全的。但是,我们不可能去盯着每一件商品的生产,又怎么知道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某种添加剂有没有被违规添加呢?

第二,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无数包装食品、预制菜、奶茶甜品,铺天盖地地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摄入添加剂的数量也随之大大增加,可能不知不觉间就会超标。



有研究显示,现代人每天接触的添加剂多达60-100种,单种不超标,叠加起来风险巨大。

03

配料表中的陷阱

为了尽量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潜在威胁,学会看配料表,识别其中的“猫腻”,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核心原则

1、配料表越短越简单越好。

2、排序看含量。

配料表中的添加剂按从多到少排列,前3—5位通常是主要成分,优先选择前几位是天然食材的商品,如牛奶、全麦粉、水果等。

3、优先选择低钠低糖低脂的产品。

查看营养成分表,低钠食品指钠含量 ≤120mg/100g(或100ml),低糖食品是指糖含量 ≤5g/100g(或100ml),低脂食品是指脂肪含量 ≤3g/100g(或1.5g/100ml)。



● 重点关注

儿童对添加剂的敏感度更高,选购零食时,我们要重点关注一些高风险添加剂。

比如苯甲酸钠,可能诱发儿童多动症;

柠檬黄、诱惑红等人工色素,与儿童过敏、注意力缺陷有关;

糖精钠、阿斯巴甜等甜味剂,会干扰肠道菌群,增加代谢紊乱风险……

● 注意陷阱

很多商家为了迷惑消费者,会在商品标签和配料表中玩“文字游戏”,需要我们多长一个心眼,仔细鉴别。

1、成分名称模糊。

法律明确规定,配料表应该详细、准确地标明食品的成分,但不排除有些商家为了掩人耳目,故意使用一些笼统、模糊的名称,如“天然香料”“改良淀粉”等,来误导消费者。

2、警惕“0蔗糖”。

某些产品号称“0蔗糖”,却只是将蔗糖替换成了其他甜味剂,如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换汤不换药。



3、警惕“0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我们都知道,一些商家为了讨消费者欢心,在产品包装上标明“0反式脂肪”,实际上却只是换了个马甲。

常见的“伪装”包括:奶精、白油、植脂末、起酥油、氢化油、精炼植物油、人造脂肪、氢化棕榈油、代可可脂、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人造酥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人造牛油、精炼椰子油……

遇到这些名称,就该警惕了。

4、不要迷信“儿童专用”。

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食品安全标准,“儿童食品”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不存在“儿童专用”商品。

甚至有些打着儿童旗号的商品,价格高出一截,却并不比其他品类的更健康。

比如“儿童酱油”的钠含量不一定低;某款儿童米饼执行标准是“膨化食品”,还加了不少含有游离糖的浓缩梨汁。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没有其他的经验心得,也欢迎留言分享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