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一位家长,其孩子就读于一所学费高昂的民办双语学校。每个周一,孩子总是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欢喜踏入校园。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周一,孩子刚迈进校门,就被一则突如其来的通知震惊得不知所措。通知上说学校的老师要进行大规模的更换,几位主要任课老师竟然都要离职。孩子听闻这个消息后,内心充满了失落与难过。因为在孩子的心中,这几位离职的老师一直都是尽职尽责、真心关爱他们的好老师。
这位家长更是怒不可遏,他觉得这件事情学校的处理方式极其不负责任。老师离职这种情况并非在开学前发生,然而学校却一直隐瞒,直到再也无法遮掩才告知家长。要知道,在体制外的学校,老师流动性高早已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公开秘密。
体制外的学校,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铁饭碗保障,老师们的去留相对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流动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全然是坏事。比如,孩子能够借此接触到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从而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而且新入职的老师通常会更有工作热情和冲劲,能够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与激情。
然而,如果老师的流动性过高,甚至出现集体离职这样的状况,那么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就非常值得深入探究和剖析了。这可能反映出学校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比如薪酬待遇不合理、工作压力过大、学校发展规划不清晰等等。
老师为何会选择离职?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老师离职,首先需要思考的一点或许是其与校长的做事风格是否存在冲突。毕竟,校长的领导方式和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老师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老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孩子的在校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老师对自己的工作毫无热爱之情,每天上班的心情犹如“跟上坟”一般沉重压抑,那么他又怎能出色地完成这份“人影响人”的神圣工作呢?现实中,甚至存在部分老师会将工作中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毫无顾忌地发泄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别说耐心了,就连基本的和颜悦色都难以做到,更别指望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
有些学校的管理风格过度强调竞争,甚至演变成了恶性竞争。比如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导致学校内部内卷成风。学校完全无视老师们的个人成长需求,只是一味地让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始终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限制了他们向更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当老师们将过多的精力消耗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上时,其教学能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一个好的学校管理模式,应当尽可能地为老师释放压力,让老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如此一来,最终受益的难道不还是学生吗?就现阶段而言,体制外学校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优秀的老师自然希望能够前往更好的学校,从而获得更为丰厚的报酬,掌握更充足、更全面的资源。
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强烈建议各位家长先尽可能地保持冷静,最起码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比他们更加惊慌失措。要知道,父母的焦虑情绪就如同具有强大传染性的病毒,极其容易传递给孩子,进而加剧他们对上学这件事的恐慌心理。
家长完全可以巧妙地利用这次“换师”的契机,与孩子展开及时且深入的沟通。通过耐心的交流,帮助孩子去理解生活中的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勇敢面对新老师。
其次,家长们与其冲动地在网上发表各种言论,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负面影响,倒不如多与学校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清晰明确地提出自己的合理诉求。如果与学校的沟通渠道不够通畅,或者校方对于家长的诉求置之不理,那么再考虑做出转学等“跑路”的准备也为时不晚。
有些家长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由于过于急躁,在网上大肆发文吐槽,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使得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而那些选择理性与学校沟通的家长,往往能够获得学校的重视和回应,最终为孩子争取到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所以,家长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智,以更加成熟、有效的方式来维护孩子的权益和保障他们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