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900公里,一趟列车尽享北国冬日风光;一路向南,一站式“打卡”沿途秀美山川……2024年,我国全年共开行旅游列车1860列,运送游客100万人次。
当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重构时空坐标,另一群旅人却在钢铁长龙的律动中邂逅中国之美。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西南的民族风情,从丝路文化的千年回响到红色教育的薪火相传,一列列特色鲜明的旅游专列串联起山河壮丽与文化交融,成为“慢”游中国的独特载体。
车厢化长卷,架起历史云烟的流动鹊桥。千载传薪,万象焕新。曾几何时,绿皮火车“冬烧煤,夏风扇,人挤人,一身汗”。而如今,车厢化作移动的“文化孵化器”。“丝路梦享号”汽笛唤醒河西走廊,非遗传承从博物馆展柜走向流动的生活场景;“熊猫专列”穿越大小凉山,彝族月琴的清音与车轮铿锵共谱新韵。当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旅途叙事,非遗技艺在游客穿针引线的体验中重获新生,边疆民歌在车轮与铁轨的节奏里找到知音。铁轨延伸之处,文化自信在车窗外的山河变幻与车厢内的烟火温度中悄然生长。
铁轨作金梭,编织区域振兴的经济锦缎。一线穿珠,百业腾跃。茶马古道的铜铃声在“星光・澜湄号”车厢重新荡漾,跨境文旅的活水润泽六国边城;“林都号”穿梭兴安岭林海,将零下40度的呵气成霜淬炼成四季常青的文旅IP。铁轨织就的不仅是风景线,更是共同富裕的经济线。人流、物流、信息流沿钢轨奔涌,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关联产业形成聚合效应,将“冰天雪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车轮书诗行,交响心灵共振的抒情长歌。车轮丈量山河,慢旅叩击心灵。在漠河6245次“慢火车”上,游客用镜头记录下泼水成冰的瞬间诗意;“熊猫专列”上,游客在川西高原与憨态可掬的列车管家互动。快与慢从来不是对立命题,而是时代交响的不同乐章。当96小时的同程共轨消弭了都市人的社交壁垒,当白发旅者与青年背包客互换人生故事,“情绪价值”重构旅行意义,让旅行从“景点集邮”升华为“心灵共振”的诗意栖居。
锦绣中国,漫路常新。当复兴号与绿皮车在时代轨道上并驾齐驱,中国故事便有了刚柔并济的叙事张力。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足音;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回应,这曲铁轨交响乐,既有黄钟大吕的壮阔,亦含渔舟唱晚的余韵,共同谱写着锦绣山河的壮美华章。(简艳、蒋书琳)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