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是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承载着传统文化,见证着历史变迁,被誉为“绿色的国宝”。为了更好保护古树名木,我国将对古树名木全面实行挂牌保护,因地制宜设置保护设施。这是记者14日从国家林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来源:2月14日 新华社)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被誉为“绿色的国宝”。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资源,维护着生物多样性,改善着生态环境,更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守护好古树名木,对于建设美丽中国、传承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以法为剑,筑牢保护根基。守护“绿色国宝”,需要法治的力量。近年来,我国在古树名木保护领域成绩斐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健全,重点区域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古树名木得到妥善保护,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显著提升。然而,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违法砍伐、破坏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地区保护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今年1月,《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颁布,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我们要严格贯彻落实该条例,强化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精准掌握资源底数与管理状况,确保每一棵古树名木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让法治成为古树名木的“守护盾牌”。
科技赋能,健全监管机制。守护“绿色国宝”,需要科技的力量。以山西省为例,根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古树名木数量超过10万株,位列全国第12位,其中树龄1000年以上的珍贵古树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山西省充分运用智慧管理系统,全面推行挂牌保护制度,科学设置保护设施,实现“一树一档”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今后,我们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古树进行精准GPS定位,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完成拍照、挂牌、建档等工作,并通过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详细记录古树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信息,采用智能监测设备和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将先进的技术手段融入到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让科技成为古树名木的“守护使者”。
强化宣传,凝聚保护合力。守护“绿色国宝”,不仅需要法治保障和科技赋能,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要明确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惩处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行为。同时,要深入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讲好古树故事,让保护古树名木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要进一步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特别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古树巡查、养护知识宣传等,让更多人了解古树名木的重要价值,激发公众保护古树的热情。此外,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建立古树名木保护的交流社区,方便人们分享保护经验和心得,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凝聚起强大的保护合力,让社会各界成为古树名木的“守护同盟”。
古树名木是“绿色活文物”,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中华文化,为城乡留下绿色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出台和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为契机,加强保护工作,让古树名木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绿色底蕴,让绿色文脉源远流长,让人们的乡愁更“有枝可依”。(李宜衡 张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