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在老家,发现村口也建了一个很大的堆放垃圾的池子。因为是在村口,天天都有人处理垃圾。
而且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垃圾特别多,几乎运垃圾的车子,每天都能拿出去一大车子。
为了方便村民处理垃圾,现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有发放装垃圾的桶子,许多村民就是把它放在家门口,平时的垃圾都是倒在里面,等到满了就拖去倒在村口的垃圾池子。
我当时就问了父母,这些处理垃圾的人,也是有工资的吧。父母说,这个是肯定的,现在每年每家每户都要交垃圾处理费的,其中一部分就是给这些处理垃圾的人员发工资。
具体是每家每户一个月10元钱,一年就是120元。你们当地有垃圾处理费吗?又是多少钱一个月呢?
这也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网上发帖子说,以前的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垃圾。
当时有人就在我的下方评论说,这是在胡说,怎么可能没有垃圾,难道以前的垃圾都给我吃了吗?
其实吧,这个现在有些年轻人不信,也可以理解。但是上了年纪的人也应该清楚,在过去的农村还真的是没有垃圾,这也是一个事实。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过去的农村,确实难寻垃圾的踪迹。首要原因便是塑料制品的缺失。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塑料制品还未像如今这般泛滥。
人们的生活用品大多是竹、木、棉、麻等天然材料制成,这些物品在使用过后,或能自然降解,或可二次利用,几乎不会产生难以处理的废弃物。
比如竹篮,用坏了可以劈开当作柴火烧;木制农具磨损后,也能成为引火的材料。
烂菜叶、破纸等如今看似无用的垃圾,在过去的农村也有独特的归宿。烧炕是农村冬日取暖的主要方式,而烂菜叶可以拿来喂猪,喂鸡等,就连破纸巷子,要么是用来引火了,要么就是卖掉了,都是舍不得扔掉的。
至于像养殖的家禽家畜,它们的排泄物也是大有用处的。鸡鸭粪和牛的零星粪便同样没有被浪费,农民们将它们收集起来,堆放在一起沤肥。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这些粪便就变成了肥沃的有机肥,被施用于农田,滋养着农作物茁壮成长,形成了一种绿色的生态循环。
就连一些像鞋子、酒瓶子等,这些是断不会舍得扔掉的,因为这些都是能回收的,有人专门来收购,当时很多家庭就是靠它们换点零花钱。
至于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垃圾,则会集中堆放在一个垃圾池子里,经过时间就会腐化成为肥料了。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农村却面临着垃圾泛滥的问题,甚至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处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塑料制品如潮水般涌入农村。塑料制品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迅速成为农村生活的主流用品。
从塑料袋、塑料瓶到各种塑料包装,随处可见。但这些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在自然环境中可存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逐渐堆积成灾。
如今农村的集市上,每个摊位前都堆满了花花绿绿的塑料制品,人们购买商品后随手丢弃,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和环境污染。
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垃圾增多的重要因素。过去,农村生活相对简单,人们自给自足,产生的垃圾种类和数量有限。
但现在,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向城市靠拢。人们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多,包装垃圾也随之剧增。
各种零食的包装袋、快递的包装盒,这些在过去农村几乎不存在的垃圾,如今随处可见。
同时,农村的禽畜养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农户不再采用传统的散养方式,鸡鸭鹅等家禽被集中圈养,产生的粪便难以像过去那样被充分收集利用,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污染源。
此外,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垃圾处理产生了影响。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
老年人精力有限,难以像过去那样对垃圾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处理;而年轻人受城市生活习惯的影响,没有传承老一辈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处理方式,导致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愈发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