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幸福
©作者 李彩平
去年去四川都江堰,在高铁上邂逅一个同行,她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退休的音乐教师,一个人来四川旅游。
闲聊中,她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我早就计划好了,退休后要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可是刚一退休就赶上了疫情,浪费了三年时光。今年开始,我就赶快实施退休计划:每半个月游览一个省份,我先来到省会城市,住在民宿里,然后一天去周边一个地方,哪天累了就在民宿休息。不跟团游,不用赶,我慢慢悠悠地看,慢慢悠悠地玩儿,多惬意!”
“孙子不用你管吗?”我打趣道。
“我就一个女儿,他们俩口子要丁克。我想到自己一个人拉扯女儿长大,一路的不容易,也尊重他们的决定。这样倒轻松,我以后就是养好身体,尽情享受生活,不给孩子添麻烦。至于他们,儿女自有儿女福,我也管不着。”对于我的问题,她一点也不意外,很轻松地答。
“昨天我去了青城山,那儿的风景可真美啊!水秀山灵的,一路上,我的心都在唱歌呢!”她很健谈,迫切地想与人分享游览心得。
“你不觉得孤独吗?”我问。
“孤独?没有呀。我觉得是清净。终于可以清静轻松地听音乐看美景了,心中了无牵挂,走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世界,一天一个样,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享受吗?我现在才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幸福不就是每天都有新鲜感吗?”
她一边回答着,一边不时指着车窗外的山惊喜地喊:“四川的山真是好看啊,千姿百态的。”瞧着她快乐的样子,我恍惚觉得,她根本不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更像一个青春洋溢的少女——她的确已被快乐包裹了。
后来,我们又去了黄山旅游,回来时在高铁上碰到了另一位老人。她上车时大包小包背了很多,还拉着一个拉杆箱。因为座位挨着我和老公,老公便帮她把箱子放上行李架,忙活了好一会儿,总算把她的行李全部安顿好了。她坐下长舒了一口气。
列车开动,她感激地对我老公说:“谢谢啦,你也去西安吗?”我们点点头。
“你刚才那箱子好沉啊,一个人回家咋带那么多东西,不嫌麻烦啊?”老公忍不住问。
“我不是回家,是去儿子家。小孙孙就爱吃我家养的土鸡,这次回来我就宰了好几只,洗好收拾好,给他们带来了。”她笑呵呵地说。
一路聊着,得知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西安工作,有两个孩子,全是她带大的。小儿子在安徽歙县,即她老家所在的县城工作,也有两个孩子,由其丈母娘带,但她时不时得回去看看。就这样,十多年来,她是西安歙县两头跑,由于太辛苦,体重下降了三十多斤。怪不得她那么瘦,我想着,心里有点替她不平:“干嘛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可以让儿子雇个人呀。”
“我那小孙孙就认我,别人带我不放心。不过瘦是瘦了,身体素质倒是更好了呢。”一谈起小孙孙,她满脸是笑,“我那小孙孙就爱吃我做的饭,我才回家几天,他们就打电话要吃这吃那的。这不,我在家就给做了好多,还有好多家乡特产都给带着。”她眼里闪着幸福的光,回忆着小孙孙的一些趣事,一边说着,一边笑着,似乎多年的累与疲惫都在回忆小孙孙的快乐里融化了。
一个人潇洒走世界固然轻松愉悦,满堂儿孙,甘于奉献,虽累犹喜,不也是另一种幸福吗?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幸福的味道当然有区别。
也曾看到校园里的花工忙完工作,坐在一个墙角,打开收音机,沐着阳光,眯着眼睛,惬意地听着秦腔,那幸福的神情氤氲了整个校园;冷飕飕的空气,零星的雪花,路人蜷缩着脖子走过,立交桥下的小公园里,一个中年男人支起音箱放好麦,如痴如醉地吼起秦腔,全然不顾来来往往路人那诧异的目光;深夜的书院门街口,一个写书法的老人依然就着昏黄的灯光,一丝不苟地书写着小楷。街上行人已非常稀少,而他似乎不是为了多卖几幅作品,而只是沉浸于这清冷寂静中,享受难得的静谧。那一刻,他一定也是幸福的。
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况,拥有怎样的人生,记住:此心安处是幸福。
【作者简介】李彩平,大荔人,现为西安市一名高级教师。热爱教育,喜欢写作与绘画。作品曾发表于《渭南日报》《渭南教育》《教师报》《国学》《华山文学》等报刊及一些公众号上。《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编辑简介】闵盼龙,原名闵龙。2012年至2016年就职《渭南日报》。第二届渭南好青年。临渭区青联委员。渭南市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渭南市青年音乐家联合会副秘书长。渭南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渭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临渭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现为《渭南青年网》总监、首席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