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斑驳的老厂房遇见剧本里的时代光影,一场关乎城市记忆与文化的交流悄然展开——电视剧《六姊妹》正热播,这是原著作者、本剧编剧伊北的一篇创作手记。



过了一片宽阔的水面,就进了淮南。

出站口,一位女士向我招手,个子高,步子急,拎起我的箱子就走:“走!车在上面。”她是市委宣传部的干部,也是我的中学校友。这次剧组来淮南勘景,她牵的线。

上到车站门口,车停在路边。车一动,我就问校友,景勘得怎么样。剧组昨天到了,我坐早班高铁回来,落后大部队一天。校友没细讲,只说上午看了几处,下午接着跑。我问现在去哪,校友说先吃饭,又瞅了我一眼:“整理一下仪容。”

我笑了。剧本写了三年,这一趟熬得狠,人瘦了一圈。可我再疲惫,也不至于太失态,耽误市里的大事。我要求先去酒店洗个脸,校友摆手:“来不及了,直接去饭店。”到地方,我进洗手间,凉水拍脸,勉强提了口气。剧组和宣传部的人,快到了。

说实话,这次勘景,我心里没底,最怕的就是剧组要的景,和本地向导想让他们看的景,对不上。好在剧组来之前,宣传部已经踩了点,拍了照片,剧组筛过一遍,这次是带着目标来的,专挑实地考察。我回来,也是为了做好沟通。



2025年春节,伊北在剧中的汤家小院屋内

几个月前,校友听说大剧《六姊妹》在筹备,主动找我,问能不能介绍制片公司给她。校友看得准,这项目要是能落地淮南,意义非凡。我搭了线,但没多说什么。

站在我的立场,确实难办。我是编剧,写剧本是本分,制片不是我的事,也不该插手。故事发生在淮南,拍摄却未必非得在淮南。成熟的拍摄基地有配套机制,来淮南却是一场未知。别说后面剧组调度,就是眼下这勘景,就够棘手。

硬件是一关,淮南的景合不合适?软件也是一关,本地对接人员靠不靠谱?万一剧组一来,有人摆谱,不肯配合,那不用多想,剧组肯定掉头就走。真要落地,事事都得协调,本地部门要是不上心,几个月的合作根本没办法愉快。

从面上看,我不能偏剧组,也不能偏家乡。要是最终定了淮南,那就是两厢情愿,和相亲一样,得先看对眼,才可能有个好结果。必须客观。这么一部大剧,剧组不敢轻易下决定,失误的代价谁都担不起。这是商业,更是艺术。

但说到底,我心里还是向着淮南的。这也是我一大早赶回来的原因。



《六姊妹》取景地

人还没到,我细问校友上午的勘景情况。她说田家庵码头还不错,尤其是大坝那边,制片人认可。确实,那一片沉淀了淮南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整个田家庵就是从码头这一块延伸出来的。那儿原先是个红火的港口,如今门洞上还留着伟人的头像。

话没说完,大部队到了。市委宣传部唐部长和几位同志负责接待,我陪同。我们的艺术总监,几位制片人、导演、美术总监都在座。饭桌上,我尽量多说些话,气氛渐渐活络起来,笑声不断。我心里的担忧,松了些。合作的前提是感受,感受很重要。感觉对了,才有后续。

还是那话,淮南是我的老家,可剧组来淮南,并不是我接待,我也没这个本事。要是接待人员一张冷脸,那这事儿八成黄。好在,淮南人的热情、坦率、真诚,给剧组吃了颗定心丸。我看这接待的态度,就知道领导干部们心里有数,他们眼光长远,以诚待人。

午饭后,去民国小镇。一下车,我就觉得这地方能成,气质对路,戏感十足。走进一个巷子,路口几间古旧小院,立马吸引了美术总监的注意。这三间瓦房有戏!那就问宣传干部:“这房子能协调吗?”

干部答得爽快:“我们来沟通。”

搞,弄,照!这一句,又给剧组添了几分信心。

下雨了,矿业公司原址门口避了会雨。雨停了,我们又往巷道深处走,来到一处老院子。房主热情接待,院子里的核桃树少说五十年了,枝繁叶茂,地上落了一层鲜核桃,拾起来一闻,异香扑鼻。



居民家几十年的大核桃树

院子里还有水井。过去,家住北方的制片人不相信院子里能有水井,到这一看,相信了。

有居民看到了我们来,问制片人:“你们是来拆迁的吗?”

制片人答不是,来取景。

“这要拍戏了?”

不好说。

另一人反应快:“蒋雯丽拍《我们天上见》,也在这取过景!”

这条古旧的巷道,藏着生活的艰辛,也透着一丝光亮。



剧中刘妈家取景地

我们又驱车去西边。蔡家岗老火车站,只剩个门头,周围尽是民居,景太杂,没法拍。淮南,曾是全国火车站最多的城市,如今这些老站点,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然后去八公山,当地人员带我们看24节气景点。车刚停下,路边开饭店的老板娘就迎上来,问:“拍戏的?”消息传得真快。

她笑着招呼:“欢迎你们!”

淮南人,热情。

晚上吃饭前,先开了个小会,气氛有些凝重。时间紧,任务重,关键是这一趟来,得下结论——到底在不在淮南拍?实话说,外地影视城的设备齐全,很多年代戏都在那里拍。淮南的景,零散,真要落地,难度不小。但制片人很有信心,觉得这一圈看下来,还是有基础的。美术老师当场表态,九龙岗那三间瓦房,他连夜画草图,出改造方案。确实,那三间瓦房,加上田家庵码头,都是典型的淮南民居,和剧本里的场景很契合。

饭后返回田区,天空作美,出现一道彩虹。

第二天上午,我去见宣传部邬部长,他表示支持。随后,大部队又去寿县转了一圈。太阳正毒,我和艺术总监、唐部长在大报恩寺门口合影。这张照片,我一直留着。车往回开,前方来消息,说造纸厂那片可以看看。



原安徽造纸厂的厂区主干道

到四号路,已是下午三点多。一进厂门,大道两侧绿树成荫,像一座城市探险地。厂门口的办公楼上,标语还在:抓质量六亲不认,抓消耗分秒必争,抓纪律铁面无私,抓安全万无一失。废弃的办公楼里,还有人在打乒乓球。一路往里走,看厂房能不能搭景,结果不行,年代太久,安全没法保证。



原安徽造纸厂的办公楼

道路尽头是铁道,再往前就是淮河。朝西看,红白相间的烟囱高高立着,旁边是冷水塔,粗壮敦实,那是田家庵电厂。往东看,也是电厂,那是洛河电厂。

这条四号路,曾是淮南的骄傲。

田家庵电厂,建国前就已创立,建国后,更是华东的电力供应点。安徽造纸厂,入选过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再往东走,是木材公司、肉联厂、东风化肥厂、洛河电厂……(发电、造纸,都要用水,淮河的作用不可替代)。这条路,曾是繁华之地,高档商场,现代楼宇,车水马龙。

这里,曾是淮南工业的核心。

这是工人阶级撑起的地域,是平民的乐园。

转场田家庵电厂生活区,看完,天擦黑,我们又赶去淮南师范学院,看旧教学楼。有些地方能用。等完全黑透,这趟初步堪景算是结束了。



原淮南煤矿的办公楼,剧中保健院所在地

负责接待的干部们全程陪着。关键看了一圈,大家心里有数了。剧组对淮南的景算是满意,但还得搭景,还得协调,难度不小。现有的景,远远不够。好在九龙岗小院旁有块空地,可以用来搭景。如果把九龙岗民国小镇定为主拍摄地,旁边再搭建,可以少转场,节省时间,但投资必然不菲。

美术总监把图画出来了。小巴车上,我探着脖子看,竖起大拇指:“王老师,牛!”我、导演、制片人都感叹,做一个项目真不容易。这么大的盘子,以我们这种年纪,能玩几局?珍惜吧。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不说千载难逢,也是十年九不遇。

所幸,我们尽了全力,心往一处靠,往前走。

我要回北京了,校友送我去高铁站。路上,司机师傅忽然感慨了一句:“我们淮南,憋得太久了。”从后视镜里见他眼睛一亮,我心头一震。他说出了我多年未解的困惑,也点破了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淮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唐剑(左),电视剧《六姊妹》艺术总监、总制片人、西嘻影业创始人杨晓培女士(中)和伊北在寿县大报恩寺前街留影

我们曾是淮南崛起的受益者,也在它的跌落中失落。淮南怎么办?这个问题始终压在我们心头。我们从这里走出去,带着失落,如今又带着期待回来。眼下做的,也许只是杯水车薪,但如果有机会,淮南就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淮南的街头,如今高楼林立,比过去繁华多了,然而还不够。我们需要被讲述,被看见……

列车又驶过那片水域,我望着窗外,出神。回来又离开,是我们的宿命。

部长发消息祝我一路顺风。

又过了一阵,校友又告诉我,在市领导的关怀下,在市委宣传部的协调下,剧组已在九龙岗动工,开始搭景。合作初步达成,一个故事,开始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