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正在深圳如火如荼进行。2月21日,大会中最受瞩目的一场产业专题对话“短视频时代,长剧如何生存”金句频出,引起行业关注。
“为什么微短剧这么好看,因为是我们把中老年人市场放弃了。快餐有快餐的优点,如果我们长视频做得好看,他们也会吃的。”在这场编剧论坛上,编剧与制片人激烈讨论,掀起了剧集产业的“长短之争”,多位行业人士看来,仅“以长短论英雄”可能是伪命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会场了解到,近年票房火热的6部春节档电影,平均时长达到137分钟。中制协编工委主任、著名编剧汪海林表示,观众弃剧因并非因为“长”,而是因为“臭”,他直指内容质量才是生存根基。
论坛现场 主办公供图
观众弃剧,问题症结不在长短
记者注意到,在专题对话论坛上,编剧与制片方共同撕开了“长短之争”的伪命题面纱。汪海林以春节档电影数据为例表示,春节档票房冠军《热辣滚烫》129分钟,《满江红》159分钟,6部春节档电影平均时长达137分钟,证明观众并未因“长”失去耐心。他犀利指出当前创作痼疾:“有些项目采用大IP+小鲜肉的模式,但故事浅薄、题材重复,拍成3集也没人看。”
《我是刑警》《大江东去》编剧徐萌秉持着同样观点,电视剧初诞生就是5至8集短剧,是创作者叙事能力增强而逐渐变长、容纳更多体量,才发展到40集长剧,“现在观众不是嫌剧太长,而是嫌内容不好看”。
实际上,观众对好内容的追求从未改变,市场反馈与创作规律均验证,观众由长电视剧转向短剧,核心矛盾在于优质内容供给不足。
中制协编工委副主任、著名编剧余飞指出了行业积累的断层:“传统编剧经验未被总结成行业的‘文化遗产’和‘操作手册’,平台又急于用资本包装新概念,结果IP泡沫、数据造假、微短剧行业乱象层出不穷。”
中制协副会长兼青工委主任、著名制片人、编剧白一骢揭露短剧行业乱象称:“微短剧编剧按公式套路写,长剧片名是《山花烂漫时》,短剧却都是《当山花烂漫时霸道总裁来到我身边》。”他对某些公司的荒诞操作表示:“每天翻查短剧排行榜前三名的剧本,翻拍靠投流赚钱——这和诈骗有何区别?”
著名编剧汪海林 主办方供图
AI技术冲击,编剧仍需秉持长期主义
影视行业永远有风口,在行业剧变之时,多位编剧表达了对“长期主义”的看重。
对于各大平台重点布局短篇剧集的举措,电视剧《辣妈正传》《我的前半生》《繁花》编剧秦雯从创作规律层面举例分析:长篇小说中人物塑造最重要,要给读者一种陪伴感;短篇小说人物和谋篇布局的结构同样重要,这两者很难共存。编剧也一样,长短两种格式的创作侧重点有很大不同。
论坛现场,《山花烂漫时》《欢乐颂》编剧袁子弹表示,《山花烂漫时》也只有23集,但重点并不在篇幅长短,而在于作品有没有留下真正的艺术价值。同时,编剧有自己生存的土壤和自己擅长表达的领域,创作的本质是对生活的观察与表达,不应该拘泥于形式,绝对不能被流行裹挟。她希望大家可以给到编剧坚持“长期主义”的空间,“饺子导演很难得,但我认为王长田老板更难得”。
而在快节奏、高流量要求的时代,AI技术涌入编剧行业,生成式AI对行业影响几何?
白一骢对行业使用AI的现状表示,“当番茄+豆包+即梦一键生成视频,观众自选演员、画风定制内容时,我们行业就完蛋了。”他坦言,自己也会开着AI模型辅助写剧本,但取代编剧的不是AI,而是观众手中的选择权。
汪海林则表示:“AI测试显示,它取代不了最好的和最差的编剧。我正收集烂剧本,想写一个‘编剧为不被取代故意摆烂’的故事——连烂都烂不过机器,才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