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虽然培养出了很多人才,但这些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眼界却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一生就在做校长的犬鹰,有的则看透时局,决心跟着共产党建功立业,还有的则一步步见证了国民党的腐朽,最终幡然悔悟。杜聿明就是最后者中的一员。
杜聿明小时候家境不错,可以供他接受良好教育,有了思想、有了主见的杜聿明随即将改变中国的命运作为自己的理想,他加入同盟会,参与讨伐混世魔王袁世凯,但这些对于内外交困的中国来说,还远远不够。
于是杜聿明考入黄埔军校,他发现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随后便参与东征和北伐,渐渐显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北伐战争期间,他已经是一位战斗经验丰富的连长。
与很多冷酷无情的国民党高官不同,杜聿明内心很善良。当他听说国民党长沙警察局准备实施焦土战略,烧掉整个湘潭城,杜聿明坚决阻止了这种行为,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这并不是说明杜聿明懦弱,相反在对抗日军时,他很有自己想法。
在日军大规模进攻南宁时,杜聿明料定日军后援不济,遂集结优势兵力发起反攻,在一定程度上重挫日军。举世闻名的昆仑关大捷,也是依靠杜聿明采用的“要塞式攻击法”,一口一口将日寇蚕食殆尽。
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大师,却在解放战争期间不受蒋介石信任,许多良策都未被采纳,而颇受蒋介石信任的郭汝瑰其实是地下党,令人唏嘘不已。当时只有杜聿明一个明眼人发现郭汝瑰的不对劲,却无人相信杜聿明的说辞。最终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杜聿明也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改造期间,杜聿明渐渐想清楚了国民党的反动内涵,明白了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拯救已经溃烂的国民党。加上蒋介石方面竟然把对他的怒火倾泻到他妻子曹秀清身上,屡受排挤和打压的曹清秀不堪重负。身在大陆的杜聿明心灰意冷,认真接受改造,在被特赦后得到了新中国的重用。
蒋介石听闻后,大骂杜聿明叛徒,杜聿明的回答却一身正气,他只是投降给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