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作为竞争度较高的市场,在整个行业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周期后形成了稳定竞争格局,虽然不乏有新品牌涌现,但头部品牌依然没有较大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入局品牌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口味作为饮料较直观卖点依旧是品牌突显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饮料行业在口味方面呈现多元化、创新化的发展态势,辣味等小众口味成为众多品牌口味创新的优先级。

辣味所带来的味觉刺激成为众多年轻消费者舒缓压力、释放情绪的一种选择,并且差异化产品往往能够成为社交媒体互动的热门话题,赋予产品情绪及社交价值是其在市场中存在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健康价值上辣味饮料也有较大创新空间,不少辛辣口味的成分可以被应用到产品上。但品牌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好成分和口味的平衡,以及一些差异化发展路径的切入。



瞄准辣味饮品

前段时间英国功能性饮料品牌Moju推出了一款辛辣口味饮品,据介绍,新品原料包括螺旋藻和菠菜在内的绿色成分,以及菠萝、新鲜秘鲁姜根和墨西哥胡椒,是为响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甜味和辛辣风味融合需求而开发。《2025年口味趋势》报告中显示未来一年可能影响食品和饮料行业的风味、成分和创新,辛辣口味的复合搭配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之前也已经有不少品牌尝试辣味领域,比如今年2月份可口可乐推出了带有覆盆子和香辛料浓郁的味道的辣味可乐;4月星巴克推出三款辣味冰饮,还限时推出了辣味奶盖;8月优乐创新推出了辣条味AD钙乳酸菌饮品等等。更早之前还有维他奶推出吃辣限量装;王老吉推出藤椒凉茶;屈臣氏有干姜味汽水;魔水师推出大蒜咖啡道等等,这些产品都与传统饮料酸甜口味不同。

众多品牌接连布局能够看出辣味饮料在市场中的发展潜力,而且随着入局品牌增多,辣味饮料原料也更加丰富,且从人工添加朝着天然成分发展。因为在国内市场中大部分消费者对辣味的市场认知似乎总与高油高盐的食材分不开,这显然不符合市场健康化的大趋势,所以健康辣便成为了现在的核心攻破点,上述国外品牌推出的产品之所以引发行业内众多关注也正是由于其添加的成分更加天然健康。

国内现制茶饮品牌前段时间推出的超级蔬食系列饮品“维C速燃甜椒”似乎与健康辣的方向想吻合,据了解,这款产品以超级食物甜椒果蔬汁为主要原料,搭配新鲜甜椒块、沃柑肉等丰富果蔬原料与七窨茉香雪芽。相比于辣味所带来的冲击,这款产品的口味更偏向于辣椒香味所带来的新奇口感,这或许也可以为饮料品牌发力健康辣带来创新新方向。



小众口味创新重点

随着饮料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及市场需求的提高,各个品牌从卷原料、口味到卷价格、营销,似乎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品牌亟需寻求新增长点,口味作为可以直观感受出来的卖点,对产品好评度及复购率都有着直接影响,很值得重新做一遍,因此口味细分成为品牌今年的重要创新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众口味应用更加广泛,香菜味、折耳根味等产品在市场中出现频率逐渐增加。

辣味饮料的推出既是品牌顺应市场趋势的表现,也是对市场精准洞察后的结果。早在多年前就有研究数据显示,消费者对辣味主菜、调味品和零食的接受程度非常高,辣味饮料和甜点的接受度相对较低,但也有近60%的消费者愿意尝试;近年来中国食辣人群的数量庞大并持续增长,辣味深受各年龄段人群的喜爱,市场持续释放无辣不欢信号,也是品牌推新的依据。

辣味饮料不同于常见的酸甜口味,更具有争议性,这些争议恰好为品牌带来了流量,这也是众多品牌推出小众猎奇口味产品的原因,起初相比于传统饮料靠口味取胜,这些小众猎奇口味的应用则更像是一种传播符号,背后所带来的流量价值往往要大于销售价值。随着当下年轻消费者对小众口味的猎奇心理较重,对这种个性化口味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了销量,自然就更受品牌重视。

对于饮料品牌而言,借助小众口味创新,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破解增长焦虑,为品牌带来热度和销量增长,但从长远来看,辣味饮料市场竞争加剧后,品牌还需要在辣味上持续创新来凸显差异化,且饮料口味创新的角逐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之上,将小众猎奇口味转化为大众消费。今年地域性口味满足各地消费者口味差异成为行业趋势,地域特色辣味或许可以成为品牌接下来的发力点。



味觉刺激,满足情绪价值

辣味饮料的流行并不是噱头,事实上,辣其实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类似触觉的感觉,与酸甜等味觉有着根本的区别。据了解,吃辣后大脑感受到是一种疼痛感,不仅能够刺激口腔和舌尖的感受器,身体还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提升满足感。随着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吃辣逐渐成为人们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也是辣味能够吸引众多年轻人的原因之一。

从辣味本身特点来看,辣味饮品的核心优势并不是即饮性,而在于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又是近年来年轻消费者的重要需求。相关报告显示,后疫情时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复杂和分化,更加关注产品和情绪体验,特别是在Z世代中,情绪赋予和心理寄托成为了消费的新兴关键词。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这也就意味着平平无奇的饮料或将逐渐失去吸引力,市场对情绪价值的追求也同时对品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以辣味作为饮料卖点不足以抵抗市场竞争,因此品牌需要注重辣味和情绪价值的结合,找到创新的营销方式,放大产品情绪价值,从而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

通过打造出独特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提升品牌忠诚度,在产品包装上可以利用色彩心理来影响消费者的情绪,比如红色通常与激情和能量联系在一起,而橙色则可以带来活力和愉悦感,以此作为包装主要颜色或许可以帮助品牌传递积极的情绪;在宣传营销上,品牌可以与影视作品联名,在剧集中植入产品,加强产品与场景的关联,同时突出情绪价值的满足。





有一定的社交价值

辣味饮料本身也有一定的社交价值,消费者在品尝辣味产品时,通常会因为口感和刺激而产生一种社交和分享的欲望,所以辣味产品凭借其特点往往成为社交媒体互动的热门话题。在社交平台中辣味零食话题有3.9亿浏览,辣条味AD钙奶、香辣味可乐等话题下也有不少讨论,消费者分享各自体验,想要在交流过程中寻求认同感和满足感。

在日常生活中辣味饮料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交媒介,比如在朋友聚会时共同品尝,不仅能增进朋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还能在分享辣味体验中找到共鸣,更在无形中促进了人际关系的紧密连接。还可以在公司团建或节日派对等特定场合中作为增强独特的互动道具,不仅可以激发参与者的热情,还能加深彼此间的默契与信任,进一步巩固团队凝聚力,拉近工作伙伴之间的距离。

品牌可借此机会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比如通过举办辣味挑战赛等各种与辣味相关的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使其在消费圈中热度快速扩散,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直播互动,实时分享辣味体验,提高产品关注度和讨论热度,带动更多潜在消费者尝试。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品牌曝光度且以此强化产品的社交价值,还可以提升品牌形象与产品创新特性。

品牌还可以开设线下体验店吸引消费者到店体验,或是与一些辣味餐厅合作,结合餐厅特色场景打造独特的消费体验,不仅可以深化品牌印象,还有利于品牌全面了解市场反馈从而进行针对性改进来满足需求。此举或许可以引起更多消费者自发宣传品牌产品,进一步提高曝光度和社交属性。



健康成分的添加

近年来饮料市场在口味创新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健康化的趋势,未来随着品牌不断推陈出新,行业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辣味饮料健康化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整个饮料行业突显健康化的手段几乎都是通过添加天然原料或营养成分及减少添加剂的使用,辣味饮料想要在健康化浪潮中脱颖而出,可以借鉴行业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研发出更健康的产品。

在原料上,之前市面上某品牌辣条味乳酸菌配料表中并无辣椒等成分,可见其辣味主要来源于人工添加剂和香精,这显然不符合健康辣的趋势。近段时间一些品牌推出的辣味饮料在原料选择上更加注重天然成分,如使用天然辣椒提取物或者是带辣味的天然成分等,天然辣椒提取物含有辣椒素、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等成分,这样既保留了辣味又提升了健康属性。

在辅料上品牌也需要加以把控,比如在甜味剂上可以使用使用蜂蜜、甜菊糖苷等天然甜味剂,在配料上选择水果来增加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层次,做到既有辣味特点又有低糖、低脂等健康卖点。在营养成分强化方面也值得注意,比如可以在产品中添加维生素B族、维生素C、钙、镁等营养元素或是加入菊粉、果胶等膳食纤维成分来提升产品整体营养价值。

整体来看,辣味饮料市场潜力较大,也就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品牌加入,原料方面除了全球各种辣椒外也将有更多成分被挖掘,风味上香辣、麻辣、酸辣、甜辣等更是百花争艳,加上市场对于健康和个性化的追求,辣味饮料品牌还需不断创新打造品牌护城河,比如在许多辣味原料中具备着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在原料上继续探索并应用到产品中等等。



平衡辣味和其它成分

辣味或辛辣味在饮品中味道都较为突出,处于猎奇心理会有不少人尝试,但想要提高产品复购率并在市场中长久立足,还需保障口味和口感。这就需要品牌在创新辣味饮料时选择合适的原料搭配或是平衡好各种成分配比、改进加工工艺等来保障饮料口感并提高口味层次,在原料上可以选择辣椒等大众接受度较高的辣味元素,且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清洗、切割和浸泡等预处理方式,去除部分辛辣成分和不良气味,确保产品既辣又不过于刺激。

在配料上品牌可以通过科学配比,精准控制辣味与其他风味的融合,比如添加如薄荷、柠檬草等天然草本植物,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辣味对口腔的刺激还可以很好的与辣味相融合,丰富口感。某外国品牌通过添加菠菜、菠萝等成分提升产品整体口感和风味,这也是值得其它品牌借鉴的一点。

虽然市场对辣味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能够接受的辣度有所不同,比如广东人们能接受的平均辛辣度味8.84,而四川这一数值为151;另外针对消费者可接受的辣味程度,有调查数据显示,40%的消费者喜欢中等辣度,28%的消费者喜欢特辣,7%的消费者喜欢极辣。因此品牌需针对不同区域调整辣度,通过调整辣味成分的类型和浓度,创造出不同辣度级别,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同时品牌在研发辣味饮料时应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消费者偏好,可以结合当地特色食材,如四川的花椒、广东的陈皮等进一步提升风味独特性,确保产品在各地市场均具竞争力。尽管产品推出后,品牌依旧需要定期进行口味调研,收集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了解其对辣味饮料口感和口味的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确保产品在市场中长久而稳定的发展。



辣味靠近功能性

由于一些辣味天然成分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所以一些含有这种原料的辣味饮品往往与功效性有一定关联,比如生姜、黑胡椒等成分已经被逐渐应用在功能饮料中,这也使得这部分辣味饮品具备向“功能饮料”品类靠拢的可能性,因此辣味饮料品牌可以围绕这一点开发健康概念产品,通过打造特色概念找到适合场景切入作为差异化发展路径之一。

从市场端来看,功能性饮料市场整体发展潜力较大,尤其是在健康趋势下,功能性饮料更是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能量饮料市场规模已达到555亿美元,而运动饮料的市场规模也达到了230亿美元。从品牌发展来看,某品牌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25.58亿元,同比增长45.34%,其中主营产品销售收入105.07亿元,同比增长31.43%,这都能显现出功能性饮料的发展前景。

从消费角度分析,数据显示千禧一代在能量饮料上的消费指数过高,这类群体正处于收入的黄金时期,家庭和事业都在发展,不仅对能量饮料需求提升,自身也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在这样的趋势下,辣味饮料品牌应紧跟市场脉动,挖掘并强调产品的健康属性,借助功能性饮料的市场热度及饮用场景切入市场,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一些成分或功能性元素确实具备一定健康作用,但品牌在推广含有这些成分的辣味饮料时,应注重科学依据,避免夸大其词,以免出现踩过界的行为。而且随着市场对产品成分及配料表更加关注,这种误导消费者额行为一旦被发现,很大可能会影响市场信誉,从而对品牌长远发展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行业思考:近两年小众口味在是食饮市场中被广泛应用,辣味凭借其独特的口感体验被不少品牌所应用,甚至出现在了以酸甜口味为主的饮料市场中,现已经有不少品牌推出辣味饮料。这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有消费市场的推动,其辣味本身所给予的情绪价值和社交属性也是其颇受品牌欢迎的原因。未来随着产品品类增加,辣味饮料也需要不断创新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