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南区安澜镇思林村,村民曾长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曾经让他和周边10余户村民愁眉不展的吃水难题,如今已成为“过去式”。这份生活的改变,都源自村里新建成的蓄水池。而它的背后,是一段温暖且充满力量的“党建联建”故事。

在“党建统领·百村振兴”的行动中,巴南区人民医院与安澜镇思林村、柑子村携手开展联建共建工作,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探索出了一套极具成效的乡村振兴模式。

采购帮扶,拓宽集体增收“快车道”


巴南区人民医院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单位食堂为依托,开启定向采购联建村农副产品的创新之举。这一举措就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医院食堂对新鲜、优质食材的需求,另一头则为联建村的农产品找到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在采购行动的有力带动下,思林村、柑子村收获了令人惊喜的成果,两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合计增长174.4万元,经营性收益合计增长25.8万元。这笔“真金白银”为村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盘活资源,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为了让乡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巴南区人民医院积极作为,推动思林村流转撂荒的20亩杨梅基地。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成为了村民们的“希望田野”,为在家村民创造了大量就近就业的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医院还心系困难群众,为思林村、柑子村30户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捐赠鸡苗,助力他们拓宽增收渠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掉队。

夯实基建,提升民生福祉“幸福度”

新增的村集体经营收益被合理地用在刀刃上,投入到新建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有了蓄水池,村民们告别了为水奔波的日子,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不仅如此,思林村计划建设10个公路会车道,柑子村也规划建设16处会车道。这些交通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后将彻底解决乡村公路会车难的问题,为思林村、柑子村及周边顶山村、棋盘村15个社3000余人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便利,让乡村的发展“血脉”更加畅通。


巴南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彭建坚定地表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秉持这一理念,医院未来还将持续深化与联建村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农副产品采购规模,不断增加村集体经营收益,并将其投入到更多民生项目建设中,持续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党建统领·百村振兴”联建共建模式,不仅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乡村的“硬环境”,还凝聚起了乡村发展的“软力量”。它让村民的生活品质节节攀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联建村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华丽转身,为联建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下了“加速键”,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王若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