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电池,欧洲人似乎在捏着鼻子跟中国人打交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特朗普是傻子,欧洲的表现就是“精明的傻子”。
欧洲现在既发展不出本土的电池品牌,又不甘心未来10年被中国牢牢主导市场,于是就想到了一个骚操作,拿补贴换中国企业的技术。
为什么欧洲不发展自己的电池品牌和技术?在想到这个办法的时候,欧洲人又有多自负呢?先不说别的,欧洲人已经自负到以为用补贴的方式让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要比特朗普的加税方法高明多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欧洲不忘嘲笑特朗普傻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未来,至少10年的时间,欧洲是完全发展不起来本土有影响力的电池企业的。唯一一个有望成功的企业瑞典北方伏特公司,从去年冬天开始就深陷破产的大坑而爬不出来了。
其他几个欧洲电池企业的情况更糟。在欧洲人明知道难以成功的情况下,从去年底开始就出现了另一种声音。
为了避免沦为国外电池企业的组装厂,欧洲应该另辟蹊径,不要再发展什么企业,应该吸引中国的电池企业的欧洲建厂,然后再用补贴政策把他们的核心技术换过来。
本质上,欧洲人天真的以为,中国企业愿意拿核心技术换欧洲的市场,或者说是换欧洲的那点补贴。这种观点说出来,恐怕连特朗普都要哑然失笑了。
好像中国人就缺他们那点儿补贴似的。欧洲人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推出这种观点后,非但没有人反驳,还有更多人站出来论证其合理性。
比如去年底的一篇文章就说,这种办法比特朗普的加税方式高明,理由是想法大胆,充分考虑到了欧洲和中国在新能源发展上的利益一致性。
而且有人还给出了预言,说欧洲和中国联合将能重新定义绿色发展的规则。想法是真的不错,可支持这个观点的欧洲人显然忘记在电池领域谁才是大小王了。
欧洲现在的电池发展都已走到连上桌的资格都不够了,还有什么底气奢谈主导发展规则?在这一点上,欧洲有些人还真就不如特朗普看的清楚明白。
特朗普已经清晰的看到,中国已经发展了起来,无论是核心技术还是市场,都不会被他国轻易用廉价廉的方式收买走。
所以,在和中国的博弈中,特朗普往往是直接拿出大招。那么,欧洲现在的电池产业到底走到了何种程度,才让一些天真的欧洲人以为中国愿意拿核心技术换他们的补贴呢?
全都在破产边缘的三无公司
瑞典北方伏特公司,在生产电池领域原本被欧洲寄予厚望,毕竟这是整个欧洲唯一一家还能正常运营的电池企业,但是北方伏特毕竟不是美国的福特。
唯一有希望成功的公司在去年冬天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公司的员工认为,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公司自身发展存在问题。
整体运营商企业一直问题不断,由于运营商的超支,导致公司的资金链过早遇到了断裂风险,后续的投资又迟迟不到位,这才使得公司没有钱了。
类似的问题在欧洲的其他电池企业同样存在,嘴上所说的融资额有多少多少,但实际到账的融资额甚至连1/10都不到。
技术上的问题更严重,该公司制造电池的安全标准很差,导致产品没有任何市场,电池卖不出去,赚不到钱,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整体营收。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家公司严重依赖中国的机械设备。现在该公司虽然已经申请破产保护,但是还在积极寻求成熟的合作伙伴,试图起死回生。
不过,业内人士并不乐观,放眼整个欧洲,并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企业重新活过来,全世界成熟可靠的电池领域的合作伙伴都在中国。
另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英国电池企业,从2019年到2022年先后进行了5轮融资,公开声称的额度达到了24亿英镑,可实际到账的钱连1亿英镑都不到。
别说进行生产,公司就连厂房都建设不起来。到2023年初,这家口号喊得震天响的公司只能破产。
另外一家英国的电池企业从成立之后到现在一直没有钱。2023年秋天拿到的最后一笔融资款为210万英镑。2024年初,公司同样申请了破产保护。
总结来看,欧洲的这些电池企业既没有电池产品,更没有市场和收入,在业内属于典型的三无公司。
他们不要说从事正常经营以及和中国企业展开竞争,就是连正常的电池产品都造不出来。宁德时代的老总就曾这样评价过这些欧洲企业,设计、工艺、设备通通都是错的,所以根本完不成批量生产和交付。
所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一点,那就是欧洲人在电池领域的短视,让他们错失了发展的机会。
一直在吃燃油车的红利
欧洲是造车的鼻祖,过去一个多世纪,几乎所有的汽车都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欧洲的品牌更是在全世界横行无阻,让欧洲人吃了100多年的红利。
正因为如此,持续主导行业规则的欧洲慢慢变得短视而傲慢了。还在2008年,中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就推出了电动汽车,同时也开始发力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制造。
但在那个时候的欧洲,仍旧在大力发展汽柴油发动机技术,所以在第一波的电池技术大爆发期间,欧洲就已经落伍了。
一直到2016年之后,欧洲人才如梦初醒,开始集中创办电池企业。起初,欧洲人认为依靠成熟的市场和产业链可以做到后来居上。
当时的电池主要还是三元锂电池,整个行业的制造工艺相当成熟,有着完善的产业链,其中很多供应商还是欧洲本土的企业。
所以从客观上来看,欧洲在当时发展电池产业几乎没有任何障碍。但是让他们料想不到的是,中国电池企业随后开启了新一轮的升级和技术更新。
从2021年开始,刀片电池发展起步,中国电池企业从材料到技术,从制造工艺再到产业链和供应商,甚至于制造设备都完成了升级改造,欧洲人这才看到,他们又一次落伍了。
在市场上,中国的电池企业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商。电池不但出口,还在欧洲很多国家建立了工厂,技术掉队了,市场也被中国企业占领了。
从汽车制造商的角度看,所有的企业都在等米下锅,不会给电池企业更多的时间。欧洲的汽车制造商等不及,最终抛弃了欧洲的产品,选择中国的电池产品。
正是在这种格局下,欧洲的电池企业彻底玩完。由于市场每时每刻都需要电池,反过来对中国电池的依赖就更大。
中国在欧洲持续建厂
目前欧洲9成以上的电车和电池,都是中国和韩国的企业在供货,哪怕是在欧洲建厂的项目,大部分也是中国的企业。
比如在去年底,欧洲的巨头斯特兰蒂斯和宁德时代合作,要投资41亿欧元在西班牙建造电池工厂,截止到目前已经拿到了数亿欧元的融资。
国内的另一家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和德国的福斯公司合作,不但在德国建造新的电池厂,福斯还在国轩高科投资了11亿欧元。
中国企业的持续布局让欧洲人意识到,在电池问题上,欧洲要么只能做组装厂,要么只能失败。所以面对电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欧洲以为能够提更多要求。
欧洲人很天真,因为只要拿出补贴,就能从中国买到技术。
未来10年,中国主导
欧洲人想错了,在合作上,中国企业可以在欧洲布局,但是要让中国企业交出核心技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目前,宁德时代去年第一季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34%,加上其他中国企业,电池的总占有率超过了40%。
在这种局面下,从技术到产业链,全都是中国企业在主导,欧洲啥都没有,想要核心技术可以说是痴心妄想。
但一些欧洲人还是大言不惭地认为,如果给欧洲15年的时间来发展欧洲,或许还是可以成功的。这些人怎么就不问一问?当初是他们晚发展了至少15年的时间,才造就了目前这种局面。
明明是自己迟到了,还想让中国转让给他们技术,这就是长期以来的傲慢导致的一种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他们始终认为,从中国这里学到专业技能,很快就能赶上和超过中国。
但实际的情况是,未来至少10年,欧洲没有其他选择,在电池需求上只能依赖中国。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电池在欧洲本土生产,这样可以避免进口产品。
结语
说到底,核心技术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生命,让中国的企业交出核心的东西,试问欧洲的企业会不会把光刻机的核心技术卖给我们?
谁没有核心技术,谁就只能失去主导地位。欧洲现在即使再不爽,也得认清这个现实,如果他们认不清这个现实,现实会逼迫他们去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