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6日,一位美国著名的女记者因病逝世。离世后,亲朋好友从她生前的信件中发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始终惦记着中国人民和中国的革命事业。



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我就不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在那儿,我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片土地上了……”

临终前,她留下遗嘱,对自己的巨额遗产作了最后的安排,明确表示:

“由我的著作而获得的全部收入,不论来自何处,全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将军所有,由他按照他的愿望处理……”

一年后,她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朱老总在墓碑上亲自为她题字:

“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这位将遗产毫不保留全部留给朱德的美国著名女记者就是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从小受尽生活苦楚和人间冷暖,这段苦难的生活培养了她坚韧不拔和乐观的性格。

1916年起,史沫特莱投身于政治斗争之中,积极参加女权运动。1925年至1927年,在柏林期间,她有了与中国知识分子交往的经历,也开始对中国充满好奇和向往。

1929年,史沫特莱作为《法兰克福日报》驻远东特派记者,经苏联来到了哈尔滨。不久后,史沫特莱来到了上海,并开始支持中国革命积极奔走呼号。这一时期,她结识了宋庆龄、鲁迅、郭沫若等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史沫特莱做起了宋庆龄的秘书,协助她处理一些文件,并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主动承担起了更加危险的工作,甚至随身携带手枪暗中保护宋庆龄的安全。在这段特殊而危险的日子里,她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36年初,史沫特莱、茅盾、萧红等著名作家聚集在鲁迅家中,认真倾听着刚刚从陕北来到上海的青年作家冯雪峰的讲述。冯雪峰是我党领导文化工作的重要人物。鲁迅等人迫切地希望能够从他嘴里听到红军的情况。



史沫特莱从冯雪峰的描述中对英勇的红军产生了向往,对红军在长征中经历的一切,她都充满了不可置信。

在这样的驱使下,史沫特莱萌生了亲自前往红区的想法。

1936年秋,史沫特莱来到西安,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到西安。史沫特莱得以有机会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有了交流和采访的机会。期间,史沫特莱每晚都进行40分钟的英文播报,向外界介绍西安的情况。她也因此“一战成名”,并被冠上了“中国共产党辩护人”的标签。史沫特莱对此毫不在意,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兴奋的。

1937年初,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史沫特莱来到了延安。途中,她受到了中共将领的热烈欢迎,左权、彭德怀、贺龙都曾接待了她。

来到延安后,毛主席、朱老总先后接见了她,并举行欢迎大会,请她讲话。史沫特莱来到延安后,仿佛回到了家里,言谈举止十分率直。



在当时的延安,放眼望去,满是身穿“灰衣服”的同志,史沫特莱却穿着鲜艳的衣服和裙子,四处走动,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毛主席则表达了支持的态度,鼓励她们“大胆展示自我”。

不仅在穿着方面“标新立异”,她还在延安传递了外国的生活方式,并教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跳舞。

一次,史沫特莱播放了一首舞曲,邀请毛主席跳舞,并表示“这是最好的休息”。毛主席急忙摆摆手,笑着说道:“我不会跳舞,也不喜欢。”

史沫特莱听后,拉起一旁的翻译就示范了起来。结束后,她便来到毛主席面前,继续邀请毛主席:“主席,我来教您跳舞”。

毛主席见状,只好向她学了起来。之后,史沫特莱还教了朱德等中央领导人跳交谊舞。她自我调侃道:

“也许我会得一个‘败坏军风’的恶名。但如果交谊舞在延安流行起来的话,这就是我的又一个胜利。”



这一时期,史沫特莱在与朱老总的频繁交流中,决定为朱老总写一本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这本书成为了后人了解朱德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和参考资料。1950年,她在病重的情况下,仍然在进行着这本著作的修订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史沫特莱带上打字机和照相机,离开延安,先后在八路军总部、新四军总部等地进行采访。

除此之外,史沫特莱还前往汉口开展宣传、募捐工作,将八路军战士英勇抗日的事迹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告诉更多的人。

在新四军总部,史沫特莱见到了根据地战士们缺少药物、医疗器材的窘境。于是,她写下一封介绍信,并附有自己拍摄的根据地影像的胶卷一起交给了新四军的一名军医,让他去往香港,找宋庆龄寻求帮助。

第二年春天,新四军战地医院收到了宋庆龄募集来的各类药品、医疗器材,为医生救治前线战士的伤病提供了重要帮助。

史沫特莱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真实情况。她也因此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1941年,因长期艰苦的生活,史沫特莱的身体亮起了红灯,被迫回到了美国接受治疗。在此期间,她仍然没有放弃宣传,不仅多次进行了激动人心的演讲,而且还为中国的抗战争取舆论和物资的支持援助。

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冷战格局的发展,史沫特莱在美国的行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监视和阻碍。尽管如此,她始终关注着中国,也是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她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参考资料:《国际友人在延安》、文史月刊2013年8期、侨园2019年10期、小康2016年20期、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26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