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分享与讨论,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在北京逝世,一时间举国同悲,社会各界都为失去伟大的周总理感到悲痛和惋惜。

宋庆龄作为周总理多年的革命战友,得知总理去世的噩耗,她陷入巨大的悲伤之中,当时宋庆龄已经83岁高龄,加上受到一些“有心之人”的打击,身体和情绪都非常糟糕,此时的她已经顾不上自己虚弱的身体,说什么都要再送战友最后一程。

宋庆龄性格文静内向,待人和善,可是她在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当众拍桌子愤然离席,甚至扬言要辞去一切职务回上海养老,宋庆龄一生都很少发火,这样的场景让众人都感到诧异。



宋庆龄

追悼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向和蔼的宋庆龄如此生气?这和她辞职有什么关联吗?

点个关注,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一、周恩来和宋庆龄的革命友谊

1924年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这次合作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推进下展开的,黄埔军校正是国共合作的的产物,表达了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挽救中国的危局,救民众于水火的决心。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因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助手和伴侣,1924年11月宋庆龄受到周恩来的邀请,到黄埔军校演讲,为师生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宋庆龄对革命道路的坚持,和周恩来不谋而合,虽然素未谋面,但是周恩来对宋庆龄一直颇为敬重,周恩来评价宋庆龄坚强、端庄、刚毅。

宋庆龄在很多年之后回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说道:“上世纪20年代中期,我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他当时很年轻,但已经俨然是一位革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久经锻炼的领导人了。”



宋庆龄演讲

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对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周恩来对革命的态度和独有的气质,让宋庆龄很是欣赏,这次不寻常的见面,让二人在之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结下坚不可摧的友谊。

那时的他们意气风发,坚信中国一定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从未怀疑过,他们一直保持志同道合的理念,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前,也经常和周恩来邓颖超一直保持书信来往,宋庆龄在给周恩来的信中写道“支持共产党做出的一切决定”。

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国共合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孙中山先生去世,蒋介石的野心终于掩饰不住了,他背叛革命军,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背道而驰。

蒋介石做的第一步就是与共产党决裂,他不顾宋庆龄的阻扰,公然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这样疯狂的行径和野心,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宋家的地位和实力在当时不容小觑,甚至被称为“民国第一家族”,宋家显赫的背景让蒋介石产生了向宋家示好的念头,他一边追求宋美龄,一边把自己伪装成革命成果的拥护者,在国共合作时期取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

蒋介石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蒋介石的野心迅速暴露,宋庆龄一直不认同蒋介石的政治理念,所以她总是反对宋美龄和蒋介石交往。

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他的处境十分危险,在这期间宋庆龄多次帮助周恩来脱离险境,帮助周恩来也就意味着她站在了共产党一边。

蒋介石把国共合作的成果毁于一旦,宋庆龄和周恩来对此十分痛心,虽然宋庆龄不断从中斡旋,还是没能挽救局面,她公开发表声明与蒋介石决裂。

宋庆龄经常帮地下党脱离困境,所以引起蒋介石的不满,他将宋庆龄视作敌人,24小时派人监视她,可是宋庆龄并没有因此被吓退,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革命理念,并且勇敢地和敌人斗智斗勇,和共产党保持联系,还凭借她的特殊身份,掩护地下党,以及保管机密文件。



孙中山先生苦心经营的革命成果被窃取,失望至极的宋庆龄来到苏联考察,并且在苏联旅居四年,接触到大量马克思著作和思想,和众多中国仁人志士,一起探讨如何救国,四年时间让宋庆龄的思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此后几年周恩来和宋庆龄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无缘再见,只能通过书信来往。

周恩来在国内时,自身安全也时常受到威胁,他始终没有忘记宋庆龄在苏联的安全,积极保障她的人身安全。



周恩来与宋庆龄

1931年7月宋庆龄母亲倪桂珍去世,她离开苏联回到上海,此时的中国到处都被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宋庆龄回国之后依然和共产党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且用自己的身份保护共产党。

二、积极促成统一战线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给宋庆龄寄来一封信,向他说明很希望出访陕北,宋庆龄通过地下党组织给周恩来写信,促成了斯诺的中国行,他在陕北采访获取了大量珍贵资料,并完成了红色著作《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与宋庆龄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宋庆龄坚持一贯主张希望国共停止内战,当务之急是一致抗日,12月25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1937年6月,周恩来到庐山与蒋介石进行国共共同抗日的谈判,周恩来中途来到上海看望宋庆龄。

上海地下党把这个消息告诉宋庆龄的时候,她既感到意外又十分激动,宋庆龄和周恩来一直靠书信交流,了解彼此的革命理念,共同展开革命工作。



周恩来

距离上次二人的会面已经过去10年,宋庆龄知道周恩来要来上海看望她喜不自胜,很快就到了两人约定好的时间,宋庆龄当天一早就等在家门口,她希望第一时间就能见到多年未见的革命战友。

宋庆龄为了欢迎周恩来还亲自下厨款待他,周恩来下车之后,听闻宋庆龄一早就在门口迎接他感动不已,随即两人亲切寒暄。

周恩来十分关切地询问:“一别十年,夫人近来身体如何,我们大家都盼着您能回国,很多同志让我代为转达问候。”宋庆龄深表感谢,一行人缓缓步入屋内。



宋庆龄

周恩来和宋庆龄就建立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周恩来向宋庆龄详细介绍了共产党的战略方针,宋庆龄听完深表赞同,她还表示愿意为促成国共合作而努力。

1937年上海爆发了淞沪战役,周恩来担心宋庆龄的安全,提议让她离开上海,为了自身安全,宋庆龄前往香港,在香港期间,宋庆龄仍然积极投身革命工作,积极促成一致抗日的统一战线。

宋庆龄在香港组织爱国人士,为抗日提供了物资和资金的援助,她呼吁全世界华人为抗日战争捐钱捐物,筹集来的资金和药品等物,她都第一时间送往前线。



宋庆龄

1938年8月,周恩来委托邓颖超来香港看望宋庆龄,她们二人数年前就是挚友,信赖是革命友谊的前提,宋庆龄和周恩来、邓颖超二人坚固的友情也不例外。

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宋庆龄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离开香港前往重庆,来到重庆之后,宋庆龄受到监视,可是她为革命事业奔走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更不会被反动势力影响。

在重庆的时候宋庆龄展现了一个革命人士的大无畏精神,在重重困难和威胁之下,她把一架国外捐献的X光机运到延安,为抗日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宋庆龄

1938年到1946年,周恩来一直在重庆做统战工作,宋庆龄在重庆期间多次和周恩来讨论中国的未来,他们的友情再一次相同的观点中变得更加深厚。

有一次宋庆龄为即将返回延安的董必武饯行,她在家里安排了隆重的茶话会,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受到邀请,大家在这期间大谈国内局势和人民境遇,虽然当时的处境不容乐观,但是他们正在擘画着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大家正在努力,这次茶话会的氛围十分热烈,成为宋庆龄生命中难忘的经历。

三、超越生死的战友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宋庆龄住在上海,由于当时上海还没有解放,于是周恩来就秘密派人绕道香港,再从香港进入上海,1949年6月宋庆龄收到了周恩来的亲笔信件,信的内容是邀请她北上,前往北京参加政协会议。

他们相识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经历重重磨难和艰辛才有今日的胜利,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共统一战线到合作失败,他们之间的友情见证了中国最难走的20多年,世道艰难二人的友谊显得越发珍贵,这是真正的革命战友情,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被舍弃的深厚情谊。



周恩来写给宋庆龄的亲笔信

因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的缘故,宋庆龄原本并没有打算北上,她不想回到自己的伤心地,宋庆龄在中国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多少人都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周总理迫切希望宋庆龄能来到北京共商国事,因为建设新中国不能缺少她的帮助。

上海解放之后,周总理再次让邓颖超到上海请宋庆龄赴京,周总理的心意彻底打动了宋庆龄,她知道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孙中山先生如果看到新中国成立一定也会很欣慰。

宋庆龄打消了所有顾虑,毅然决定北上,周总理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说道“实乃中国之大幸”。



周总理

1949年9月1日,宋庆龄抵达北京,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亲自前往火车站迎接宋庆龄,并且在火车站进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

第一届政协会议如期举行,宋庆龄在会议上当选为国家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宋庆龄和众多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与全国人民一道见证这一庄严伟大的时刻。

宋庆龄在北京定居之后,时常来周总理家中做客,周总理十分关心宋庆龄在北京的生活,他嘱咐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安排好她的日常生活,周总理的细心周到,让宋庆龄感动。

1975年周总理的病再次恶化,宋庆龄就把自家鸽子下的蛋,全都攒起来送到医院给总理吃。还有一次工作人员钓了一条23斤的鱼,宋庆龄舍不得自己吃,让秘书把鱼送给周总理,她知道周总理身体不好,比她更需要营养。



宋庆龄喂养的鸽子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宋庆龄得知总理去世的消息,回忆起二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让宋庆龄悲痛万分,她坐在桌前默不作声。

因为宋庆龄受到一些人的打压,所以身体和精神远不如前,工作人员担心她的身体,走到她跟前,却看到宋庆龄泪流满面,她说道:“国家失去了一个好帮手,我失去了半个世纪的好友。”



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

1976年1月10日,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已经83岁高龄的宋庆龄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和周总理告别,宋庆龄当时受到严重打击,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好,宋庆龄来到周总理灵前,看到昔日战友先一步而走,宋庆龄强忍悲痛,此时的她只能被人搀扶着才能向前走。

这一幕被有心人看到,他们以此大做文章,说她参加告别仪式都要带上自己的人,宋庆龄听着这些指责十分气愤,但是因为事关周总理,她还是忍下了这口气。

1976年1月15日是周总理的追悼会,宋庆龄这些天在家中经常回忆总理和她半个世纪的革命友谊,这是多么珍贵的情谊,却被人歪曲误解,她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因为忧伤过度,她的身体再次受到打击,追悼会上不得不被人搀着走。

这样的行为再次被“有心之人”看到,对宋庆龄大加指责,说她故意摆领导的架子,还要人伺候着、搀扶着才能走路。

对于这些无端的指责,宋庆龄当场拍桌子喝斥这些不怀好意之人,并愤然离场,宋庆龄一向待人和善,很少见到她发火。



宋庆龄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

宋庆龄不止一次想过辞去一切职务回上海,尤其在周总理去世之后,她对当前形势心灰意冷。

宋庆龄愤然离开,回到家之后,她气愤地说:“我年纪大了,是时候退休了,我要回上海养老。”她让秘书以书面形式告知中央自己的决定。

1977年曾经那些反革命分子遭到清算,宋庆龄在这年回到北京,她向中央提出建议,希望为遭到迫害的人给予帮助,中央也采纳了宋庆龄的建议。

宋庆龄的身体每况愈下,1981年她溘然长逝,享年88岁,宋庆龄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她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欺凌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宋庆龄为中国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她与周总理深厚的革命友情,建立在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因为彼此信任、同甘共苦,使得他们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

正是因为这些鞠躬尽瘁的先辈,才使得今日的中国生机勃勃、日益强盛有他们“实乃中国之大幸”。



周总理和宋庆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