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授衔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就是许世友,抗战后期一直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他独当一面,为东野、华野的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了,战争胜利并非一己之力可以决定,他手下也有一位猛将聂凤智。



抗战胜利后想要将此人调到东北战场,但许世友想方设法将其留下。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曾担任华野第九纵队司令员和山东兵团司令员,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之后,整条胶济线被打通,解放了半个山东。

如果说许世友解放半个山东,此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对于山东的解放许世友的功劳稳居第一,而作为开国上将的宋时轮和王建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受许世友节制,但和其情况类似的陈赓,不管是参加的战役还是军衔,都和许世友在华野的基本情况一致。但陈赓授衔为高居大将第四位时,许世友还只是上将,这其中到底有何缘由呢?大抵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1948年许世友参与的济南战役胜利之后,就因为自身的身体原因导致,后来的战役当中不在一线指挥岗位。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这之后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华野一系列的大战役中都没有许世友的身影,而这时候任命为山东兵团的司令员为宋时轮,这也是宋时轮成为上将的重要原因。反观缺席这么多战役的许世友,升迁之路就受到了限制,以至于到1952年时,许世友依然是正兵团级,职位和1947年没有任何区别。



第二点,1952年许世友被评为正兵团级,而这也是也上将的标配,所以被授予上将也算是合情合理。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上将都需要被评为正兵团级,比如说洪学智、韩先楚等都是副兵团级就成为上将。因此,评级和授予的职位并不等同,比如许光达就是大将军衔。所以说,许世友的正兵团级并不是他成为大将的唯一原因,反而和第一个原因有莫大的关系。

综合而言,许世友未被授予大将军衔实属合情合理,但不可否认他这一生的战功,尤其是在山东兵团这期间所指导的战役,许世友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展示,比如潍县战役、济南战役两场大战,至今令人称奇,赞叹不已。



许世友用兵奇特,并不拘泥于所有的规矩,会根据战场的形势快速做出准确的决断,这是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值得我们尊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