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立春 中唐 · 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愿与梅花俱自新。

首句“春度春归无限春”,描绘了春天周而复始、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明快的基调。

第二句“今朝方始觉成人”,诗人由春天的循环往复联想到人生的成长和变化,表达了在新春之际突然意识到自己已步入成年、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的感悟。

第三句“从今克己应犹及”,诗人决心以“克己复礼”为行为准则,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情操。这里的“克己”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符合礼的规范。

末句“愿与梅花俱自新”,诗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希望自己和梅花一样不断革新、自我更新的愿望。这里的“新”字,颇有《大学》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要求人们不断反省和提升自己。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末 · 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一二三四五六七”:连用七个数字,既暗寓正月初七是人日之意,又含蓄表达了诗人在掰着指头计数,盼望、欢呼着立春之日到来的心情。

“万木生芽是今日”:概括叙写从立春这一天起,草木复苏,开始生芽长叶,说明春能勃发生机,春能使万象更新。

“远天归雁拂云飞”:写天边,归来的大雁擦着云彩疾飞。展示了广阔的天空和雁群南归的壮观景象,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力的恢复。

“近水游鱼迸冰出”:写眼前,鱼儿不时从飘着浮冰的水面跃出。表现了水面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界的复苏。

诗人通过描绘立春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烈欢迎和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要摆脱考场、离开京师、归隐五湖的心迹。



立春 北宋 · 宋祁

春晓灵旂画尾斜,汉官青帻待晨霞。

宫中䌽树纷无算,不待东风已作花。

首句:“春晓灵旂画尾斜”,描绘了立春清晨的景象。其中,“灵旂”指装饰有翠羽的旗帜,画尾斜挂,随风飘扬,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节日的喜庆。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立春时节宫廷内外一派热闹和欢乐的气氛。

次句:“汉官青帻待晨霞”,进一步描绘了宫廷的景象。其中,“汉官”指宫廷中的官员,“青帻”指青色的头巾,是古代官员的一种服饰。这句诗通过官员们戴着青色头巾等待晨霞的情景,展现了他们迎接春天的喜悦和期待。

三句:“宫中䌽树纷无算”,转向了宫中树木的描写。其中,“䌽树”可能指宫中的一种树木,或者泛指宫中的树木。这句诗通过“纷无算”的描绘,展现了宫中树木繁多的景象,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使得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末句:“不待东风已作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表明宫中的树木不等东风的吹拂就已经开花,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界的复苏。同时,这句诗也寓含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期盼之情。



次韵文潜立春日绝句 北宋 · 黄庭坚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主,新年桃李为谁开。

首句:“眇然今日望欧梅”,开篇即点出立春时节,诗人远望欧梅(可能指欧阳修和梅尧臣,也可能只是泛指梅花),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春天的期盼。其中,“眇然”一词,既表现了诗人远望的迷离之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期盼。

次句:“已发黄州首更回”,这里“黄州”可能暗指黄庭坚曾被贬谪的黄州,也可能只是借地名以抒情。诗人用“已发”和“首更回”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已经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

三句:“试问淮南风月主”,这里“淮南风月主”可能指友人张文潜,也可能泛指淮南地区的文人墨客。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淮南地区春天景象的向往。

末句:“新年桃李为谁开”,以桃李花开设问,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界的复苏。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桃李花开,本是大自然的规律,但诗人却以“为谁开”设问,似乎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