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市委六次全会提出,加快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整体效应、平台效应、放大效应和辐射效应。当前,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但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五个中心”建设,需要不断强化“五个中心”的整体效应,以联动发展聚力“单个突破”,推动“整体跃升”。
把握发展变量,聚力“单个突破”
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需要积极把握发展变量,保持战略定力与战术魄力,用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
增强国际经济中心核心功能。2024年,上海的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从总量上看,前有纽约、东京等全球标兵,后有北京、深圳等国内翘楚,上海仍面临继续做大经济总量的现实压力。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牵引产业结构和运行方式重大变革的趋势,以及产业组织从梯度分工到短链协作的趋势,守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这条红线,要求上海国际经济中心深化与科创中心的联动,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深化与金融中心的联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提升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2024年,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成立,全年全市金融市场成交总额3650.3万亿元、增长8.2%,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增加到1782家,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排名稳中有升。同时,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仍面临挑战,如金融业增加值在2023年被北京赶超,跨国金融企业总部数量不及伦敦的1/3、中国香港的1/2。为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重点深化与经济中心、科创中心的联动发展,以高质量的实体经济推动金融创新,以科技创新赋能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实现“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联动循环。
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2024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7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链接全球能力深化拓展。对标纽约、新加坡等全球城市,上海的服务贸易水平偏低,离岸贸易发展较慢,大宗商品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相对有限,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有待增强,在集聚全球总部、亚太总部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当前,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数字贸易、国际分拨、保税维修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全球贸易规则与贸易结构调整的新趋势,要求着重强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与经济、金融、航运和科创中心的相互促进,提升资源配置能级和引领辐射功能。
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2024年,上海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位列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和旅客吞吐量排名分别升至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但与此同时,上海在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领域的资源集聚力还不够显著,航运服务要素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当前,全球航运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趋势渐明,伦敦、新加坡等国际航运中心纷纷强调航运物流与高端航运服务双轮驱动。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要求深化国际航运中心与科创中心的联动发展,更好地拥抱国际航运业的转型发展风口,深化与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实现船舶租赁、航运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的突破。
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2024年,上海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9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200亿元,已建、在建和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个。多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名显示,上海位列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同时,上海也面临具有战略导向功能的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不多,研发成果的本地产业化不足等现实挑战。当前,全球正处于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变革期,上海必须紧盯全球智能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革命前沿,借助其他四个中心提供的广阔需求和应用场景,努力抢占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以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五个中心”建设的创新力、驱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整体跃升”
“五个中心”的功能和定位是相互交融、有机统一的,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不断强化“五个中心”的整体效应,需要坚持集中统一领导,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各项规划和工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着力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强化“五个中心”的整体效应,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下,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以“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高位统筹谋划。“五个中心”中的任何一个中心,都需要其他四个中心配合,才能实现能级整体跃升。这既需要单个中心的改革任务攻坚突破,更需要及时建立和完善“五个中心”建设的系统性制度设计。上海已成立“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这有利于立足战略全局思考谋划“五个中心”的功能设计、制度供给和政策突破,压茬推进各项谋划部署落实落地。
二是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五个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加快形成“五个中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不断强化“五个中心”的整体效应,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五个中心”之间的内在关联。比如,国际科创中心具有引领全局和基础支撑的双重作用,国际航运中心是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国际经济中心为航运中心提供经济腹地和货源支撑等。另一方面,需要着力强化要素、功能、空间和政策联动。优化资本、技术、数据和人才等关键要素在“五个中心”之间的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联动形成“功能聚合体”;从优化总体格局和整合战略空间出发,在长三角、上海大都市圈等区域尺度、市域尺度和中微观尺度统筹考虑“五个中心”联动发展;建立“五个中心”的跨中心协调机制,试点跨中心政策集成,释放政策叠加效应。
三是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不断强化“五个中心”的整体效应,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关键问题、重点领域和重要平台,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首先,要更加聚焦关键问题攻坚。“五个中心”建设有先有后、有轻有重,一定程度上具有各自培育与独立发展的路径依赖特征,不管是增强国际经济中心核心功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还是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联动发展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抓住“五个中心”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能更好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
其次,要更加聚焦重点领域突破。不同中心之间的交叉融合,既构成了新的增长点,也是不断强化“五个中心”整体效应的重点领域。比如,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堵点,加快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构成了科创中心与经济中心联动的重点领域。又如,着眼促进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把离岸金融、离岸贸易、离岸研发等一体谋划,与经济结构转型一体推进,构成了贸易中心与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和科创中心联动的重点领域。
最后,要更加聚焦重要平台支撑。发挥市场化、功能性平台赋能各类主体、链接多边供需、优化资源配置的支撑作用。建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以服务企业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为抓手,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出海解决方案。升级贸易开放平台,打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等标杆性国际贸易载体平台,加快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持续打造全球分拨中心等功能平台,拓展航贸数字化平台重点应用场景。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及基地,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平台设施建设,推进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和产投基金。
四是要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不断强化“五个中心”的整体效应,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保改革举措能够精准落地、开花结果。一方面,改革的实效性要求精准施策。要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和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需求,确保改革措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要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超前、不滞后;要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协同机制,加强各项改革举措协调配合,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充分发挥“一子落满盘活”的撬动效应。另一方面,改革的实效性要求动态评估。要建立“五个中心”联动发展的动态评估体系,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发现不足,为优化改革举措提供客观依据。在具体的评估标准上,应充分考虑“五个中心”之间不同的目标指向,既要评估改革举措能否强化“五个中心”的整体效应,又要将帕累托改进作为评估改革举措合理性的关键依据。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智库研究中心特聘高级研究员)
原标题:加快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为何要把强化“整体效应”放在首位?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程鹏 杨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