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

总台2025年元宵晚会

无锡分会场上

无锡美食出圈啦!


其实除了除了主持人展示的以外

无锡还有不少非遗美食

来无锡

怎能不体验正宗无锡“味”呢?

这些从历史里走来

由一代代人匠心制作

传承下来的非遗美食

你尝过几种?

黄土塘烧饼


黄土塘老街历来以

“西瓜甜,烧饼香”而闻名

黄土塘烧饼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旧时

周边市镇如顾山、港下、长泾等地

都制有烧饼一类的点心

而唯独黄土塘的烧饼称为“黄烧饼”

可见自有其独到之处


该技艺全盛时期约在清光绪年间

那时镇上有多家糕饼店

制作经营“黄烧饼”

人们吃早茶必少不了点一份“黄烧饼”

走亲访友也多以“黄烧饼”为伴手礼


据说,每家烧饼店里

备用的猪油、白糖等馅料

都要储存好几大缸

人们对“黄烧饼”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2024年

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示

第六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

黄土塘烧饼制作技艺入选

杨巷葱油饼


杨巷葱油饼始于清末

成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

杨巷葱油饼选用

优质面粉、绵白糖、猪油、葱等

经调制油皮和油酥、包酥、包馅

成型、烘烤、包装等程序加工而成

葱香味美,甜咸适中、口感酥松


本世纪初

开始改进葱油饼制作流程

将传统的手工木炭烘制设备

改为液化气烘烤箱

手工制作改为机械制作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块小小的葱油饼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保护

成为杨巷人的牵挂

名扬四海,飘香万里



2014年

杨巷葱油饼制作技艺被列为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桥豆腐干


和桥豆腐干,源于清同治年间

当时和桥有万生酱园

兼生产豆腐干

清同治九年

安徽徽州人士梅礼卿来到和桥

开设梅永和酱园

他融万生酱园和徽州等地

制作豆腐干的经验

制作的豆腐干色味俱佳


和桥豆腐干选用优质黄豆

老秋油、红糖、黄酒等原料

经浸泡、打磨、取浆煮沸、点脑凝固

包装成型、浸渍等程序制作而成

质地坚实有嚼劲,厚薄均匀

咸而不涩,甜而不腻



2007年

和桥豆腐干被列为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舍小酥糖


徐舍小酥糖创于清代

同治三年被选为贡品

过去以“豫和泰”所制最负盛名

朝廷曾派专使太监到宜兴来采办

店名“豫和泰”后注册成商标

一直沿用至今


徐舍小酥糖其原料需精选

制作过程需经过焙炒、打屑、扳酥等

十多道工序

精工配制而成

做一块糖从备料、制屑、下汁

须得三天

由于制作工艺、保存温度的特殊性

每年只有六个月的制作时间

一般在初春和深秋时节生产

徐舍小酥糖特点为香、甜、酥、脆

吃在嘴里润舌,渣不粘牙


2023年

徐舍小酥糖制作技艺被列为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乌饭

宜兴乌饭是用

南烛叶汁水浸泡过的糯米

蒸煮而成的一种米饭


在宜兴,乌饭也称孝子饭

这一说法起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

每年四月初八

家家户户都有烧乌饭的风俗


将乌饭草头(南烛叶)

放在石臼中捣碎

用清水拌和,再加入明矾

待汁水呈深褐黄色后

放入锅中稍许加温

将淘好的糯米用梢箕浸入汁水中

糯米便变得蓝莹莹的


刚煮出来的乌饭乌蓝发亮

清香扑鼻


软糯弹牙的糯米在唇齿间穿梭游走

无论是蘸白糖还是就菜配肉

独特鲜香始终如一


传承了千百年的美食

时至今日

已演化出各种创新吃法

由乌米做成的粽子

融合了南烛叶与粽叶的清香

带来了更丰富的清香甘甜


2007年

宜兴乌饭被列为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塍猪婆肉


高塍猪婆肉色艳、味鲜、有嚼劲

放凉吃只觉脆爽

若是回温一下

嚼起来更是沙沙作响


130多年前

高塍镇桃园村一个姓陈的农人

试用多种作料,不断改进方法

烧制出一锅美妙绝伦的人间好滋味


高塍猪婆肉制作原料需选用老母猪

烧出来的才是沙皮口感,嚼劲十足

高塍猪婆肉制作采用天然香料

入原汤,古法炮制

据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

途经高塍,偶然吃得,连声称好

并御笔一挥

给陈家肉店题了一块御匾

“高塍猪婆肉”


2013年

高塍猪婆肉制作技艺

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梨膏糖


梨膏糖是一种

以梨汁与中药熬制的糖

据传始于唐朝

梨膏糖有药物型和品尝型两种

其形态有膏状和固体

药物型梨膏糖精选梨汁

川贝、杏仁、半夏等十几味药材

采用祖传秘方,精心加工而成

具有一定的润喉清肺之功效

品尝型梨膏糖不具备治疗效果

主要是精心调配的各种口味的糖果


在宜兴

梨膏糖与传统曲艺小热昏密不可分

有“三分卖糖,七分卖唱”的说法

为了售卖梨膏糖

艺人一般都要用表演小热昏的形式

来吸引观众和消费者

这一表演、销售模式自清代就已形成

2010年,“梨膏糖制作技艺”

被列为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热昏”于2016年

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糕粽团圆

“过年吃团子、端午吃粽子

中秋烤饼子、重阳吃重阳糕”

是宜兴人的传统食俗

晋代周处所著记述地方风俗的

《风土记》中

就记载了端午制作食用

“角黍”(粽子)的风俗


清晚期,宜兴人把古老的饮食习惯

与糕、粽、团结合在一起

并形成吉语“糕粽团圆”

并加以命名

表达美满幸福、万事如意

合家团圆的寓意

在“糕粽团圆”制作并摆放好后

要在表面用糯米粉

手工捏塑“龙凤呈祥”进行装饰


“糕粽团圆”在宜兴人的

造房抛梁、新居乔迁、新婚之喜

和老人贺寿等重大活动中广为运用

一直流传至今

2016年

宜兴糕粽团圆制作技艺被列为

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还知道哪些非遗美食?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情调无锡、文旅阳羡、陶都明珠丁蜀镇、宜兴发布、宜兴市旅游协会、看宜兴、无锡博报生活、和美和桥等

编辑:李倩

校对:张静

责编:杨珍

点赞+点亮

分享小伙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