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示范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05.04平方千米,较规划基期年减少14.26平方千米。”与此同时,“耕地面积逐年增长……河湖水面率稳中有升,生态生活岸线比例逐年上升。”
这些数字的变化,来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体检评估报告(2024年度)》(以下简称《体检报告》)。
数字表达的信息很明确,区域内建设用地少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建设“减量”,如何发展?
其实,这是一道交给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命题——2023年2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示范区总规”),这也是国内首个由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
其中明确提出要求,示范区要“减量”“负增长”,比如,建设用地减量15.7平方公里,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
示范区总规批复转眼两年,这也已是示范区连续第二年发布《体检报告》。报告表明,示范区已初步探索出“减量”发展的一种路径:高质量发展,提升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
“减量”之后,示范区的发展也没落下,并形成“好风景”与新经济一体共生的局面。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主管何良将介绍,2023年,示范区研发支出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7%,甚至高于长三角区域整体水平。目前,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50家,“专精特新”企业1294家,境内外上市企业82家,均在持续增长。
具体来说,推进跨省域高新区创建,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枢纽节点、中国电信示范区算力调度中心(青浦)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和先进制造项目建设,推进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中新智地(吴江)苏州湾智能制造产业园、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集成电路、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报告认为,过去一年,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六大主要成效:跨区域规划体系持续完善,空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蓝绿空间基底持续夯实;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成色更足;跨域空间联系日渐增强,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健全;规划引领作用有效发挥,重点区域建设全面推进。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一厅三片”。
一次次体检报告,既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检查和校准,也是不断总结经验、推广经验的过程。
针对体检评估提出的规划实施难点问题,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相关部门积极探索一体化制度创新,自然资源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比如,示范区内大量农用地的生态基础设施提升,以往都是走农用地变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路径,也就是说,农田里要开一条河用来灌溉,需要配建设用地指标。算一算经济账,需要投入的不仅是开河道的工程费用,还有建设用地的腾挪费用,再加上土地余量几乎到达“天花板”,实在太难。这一问题很快反馈到自然资源部用途管制司,面向全国出台涉及“农转水”的支持政策,新的项目审批过程中,依据规划将农用地转为水面的部分不需配建设用地指标,既节约成本,也提高效率。
再比如,示范区内规划实施过程中,需推进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土地指标非常紧张。这一难处反馈到自然资源部,为了保障近期项目实施,自然资源部明确可用国家指标支持一部分重点项目建设。“天花板”是确定的,该“减量”的一点不少,同时在实施策略上提供有力支撑。
另外,在“减量”发展的要求下,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成为扩大示范区用地保障的重要来源。2023年9月,上海和江苏苏州被纳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名单,对于土地性质变更和存量建设用地的认定资格进行探索。在自然资源部支持下,嘉善也进入名单,方便示范区全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这一过程中,示范区规划实施工作逐步从实践探索走向建章立制、规范推进,逐渐从点上样本走向引领示范、复制推广。
在诸多尝试之后,示范区深入开展规划土地领域改革探索,持续推进跨域一体化制度创新,2024年9月,“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共编联审机制”“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跨省共建区域总规划师制度”等3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全国复制推广,示范区辐射带动范围不断扩大。
同时,基于示范区总规实施体检评估工作实践,总结提炼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工作的技术标准,形成具有普适性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技术指南》,进一步充实了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扩大了体检评估的覆盖范围和区域维度,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的技术规范,为其他毗邻区域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参照依据。
原标题:建设用地总面积又减少了,如何还能发展?沪苏浙交界处给出答案
栏目主编:陈抒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巩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