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哪吒2的票房节节攀升,网上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虽然大部分观众都对哪吒2的出色表现给予了肯定,但还是有部分观众对它的评价不高,而这其中,关于《哪吒之魔童闹海》和《雄狮少年2》的讨论又掀起一波热潮。这是有博主表示明明魔童哪吒的形象比《雄狮少年》丑多了,但却只有后者被骂,并表示魔童哪吒的形象简直是丑到惊悚。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网友力挺《雄狮少年2》,并表示真希望《雄狮少年2》也能挣得那么多票房。那么,哪吒形象真的比远比雄狮少年丑吗?又为何只有后者被骂?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魔童哪吒的“丑”被观众欣然接受,甚至成为其魅力符号;而《雄狮少年》的角色面相却因为“眯眯眼”、“塌鼻梁”等形象陷入争议,票房惨淡。那么,为何同样是“非主流审美”,市场的反应却是天差地别?下面我们就从角色设计、文化语境和市场逻辑三个方面去聊聊这个问题吧。

魔童哪吒的形象颠覆是《哪吒》系列成功的关键之一。早期的哪吒形象,比如《哪吒闹海》中形象多以清秀少年示人,但是在《魔童降世》却将他设计为黑眼圈、宽眼距、短下巴的“丑娃”,甚至被调侃为“史上最丑哪吒”。但这种“丑”恰恰成为角色灵魂的载体。



首先,魔童的身份设定需要外化的“异类感”。哪吒是魔珠的化身,因此烟熏妆、邪魅笑容与“魔丸转世”相呼应,传递出不被世俗接纳的孤独感,最终通过逆天改命的剧情升华,让观众从“丑”中感受到角色的真实与力量。

其次,哪吒的“丑”并非完全脱离传统审美。他的大眼睛、圆脸轮廓仍保留了孩童的稚气,黑眼圈甚至被解读为“朋克感”,形成一种“丑萌”反差,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最后,电影团队曾解释道,哪吒原型源于佛教中的夜叉神,本就凶悍可怖。这种对传统形象的“回归”让设计更具文化纵深感,观众反而觉得魔童哪吒本该如此。



反观《雄狮少年》,这部剧中角色设计的争议更多源于审美逻辑的断裂。主角阿娟等人的“眯眯眼”、“宽眼距”被广大网友批判迎合西方刻板印象。尽管主创强调这是南方普通人长相,但问题在于,动画作为造梦艺术,观众期待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写实风格若缺乏美感平衡,就容易引发观众的不适。



哪吒的“丑”是角色命运的一部分,而《雄狮少年》的形象设计未被剧情深度绑定。观众难以从“丑”中解读出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反而认为这是“为丑而丑”。《哪吒2》票房破百亿,而《雄狮少年2》仅8100万,差距悬殊,这种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

第一,《哪吒2》依托神话IP,自带观众基础。神话故事的奇幻属性天然适合动画表现,飞天遁地、斗法特效等视觉奇观更易吸引大众。而《雄狮少年》聚焦现实题材,讲述小镇青年逆袭,虽贴近生活,却与观众对动画“逃离现实”的期待相悖。



第二,《哪吒2》的反派“无量仙翁”是典型的“恶之化身”,其残暴行为直接激发观众的愤怒与共情。当哪吒怒吼“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时,观众的情绪被推向高潮。而《雄狮少年》的反派如资本压榨、社会偏见更抽象,缺乏具象的“仇恨靶点”,导致剧情张力不足。

第三,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前列的《哪吒》、《姜子牙》、《白蛇》等均改编自传统神话。神话IP不仅降低认知成本,还能通过“新编”制造话题。而《雄狮少年》作为原创IP,需从零建立观众信任,市场容错率更低,加上形象的失败,票房低也是情理之中。



《雄狮少年》的困境折射出国漫发展的深层矛盾:如何在艺术表达与商业回报间找到哪吒2的爆火和《雄狮少年2》的遇冷,本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既要鼓励《哪吒》这样的“神话新编”拓宽国漫边界,也应给《雄狮少年》这类现实主义实验更多包容。毕竟,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需要多元题材共存,既有“万龙甲”的璀璨,也有“野草”的坚韧。



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讨论。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