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门外汉雷军,在造车之前,从未与汽车产业有过任何深度关联,可为何能在短短三年内就把PPT变成实车,而且还成了市场的爆款。有人说,小米汽车是摘了成熟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桃子,那么到底谁帮他摘桃子呢?

2月17日,小米汽车高层调整,几个汽车圈颇为熟悉的面孔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在北京收拾他跟玩的一样”,“借胆也不敢讲我”,“XX是我部下的部下的部下”。这是时任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在极狐APP社区里,针对车主的言论。看上去是不是很像霸气的"黑帮教父"?

起因是,2021年某极狐阿尔法车主,因质疑APP社区“优质内容被压制、领导动态强制推荐”等问题,在朋友圈发表批评意见。于立国以“总裁”身份公开回应时,刻意强调该车主曾是“部下的部下的部下”,并称“在北京收拾他跟玩一样”,后被解读为利用职场层级和地域资源进行恫吓。



事发时,极狐正标榜“跪下来为用户服务”,但总裁的威胁言论直接击穿品牌承诺。网友嘲讽:“用户型企业?分明是‘收拾用户型企业’!”

面对批评,总裁的说辞瞬间转为“收拾你”的威胁,暴露出“表演式用户思维”。该车主直言:“我买的不是极狐,而是买了个耻辱!”

该事件也成为极狐品牌信任危机的转折点,2021年极狐阿尔法T月销量长期徘徊在三位数,被质疑“高端化失败”。



戏剧性的是,这位争议人物,摇身一变成为小米的"造车政委"。2021年底,于立国离开北汽加盟小米汽车,任小米汽车部副总裁,负责综合管理部工作,统筹小米汽车综合管理、专项业务推进及北京总部建设工作,并经常陪同雷军一起逛车展。

2025年2月人事调整后,于立国继续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不过,分管业务变成了智能制造部、工厂、体系运营部,直接统筹工厂运营与产能爬坡,并向雷军汇报工作。

与其它车企不同,小米汽车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小米SU7上市以来,产能始终是小米汽车的头号工程。根据最新的小米订单和排产情况,当前下订排队时间普遍为6-8个月。

另外,更加迫在眉睫的是,小米首款SUV——小米YU7也即将在今年6、7月上市,这对小米工厂的产能又是一次极限施压。

不过,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2025年7月投产,规划年产能15万辆。此外,还有传闻中的小米汽车还在建设第三工厂(武汉)。

于立国,曾经江湖气息满满的“问题总裁”,已经成为了雷军最为倚重的男人之一。人还是那个人,但是土壤换了,在小米这片沃土里,于立国不再是月销三位数的总裁,而是掌管30万辆产能的副总裁。

与于立国一同调整的,还有黄振宇,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供应链部总经理、质量部总经理。

更巧的是,黄振宇与于立国颇有渊源。在加入小米前,黄振宇曾任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主导了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合资生产的首款车型(极狐ARCFOXαT)的生产,并参与北汽蓝谷麦格纳基地的建设。此后,他带着故事离开了麦格纳,于2023年6月加入小米汽车。

小米工厂的厂长季国伟也同样来自于北汽蓝谷麦格纳。他于2022年7月卸任北汽蓝谷麦格纳总经理,2023年加入小米汽车,担任小米工厂厂长。此外,还有很多来自于北汽集团和麦格纳体系不同层级的人才,都跳槽到了小米汽车,助力小米汽车的发展。



比如,出现在雷军龙年收官直播里的这位,他叫赵鹏,也同样来自于北汽蓝谷麦格纳。

此次职位调整的,还有两位,于锴(小米早期员工)接任产品部总经理,负责产品创新与研发;刘黎担任智能座舱与App部总经理,专注用户体验优化,两人均直接向雷军汇报。

不过,说到小米汽车背后的男人们,就不得不提胡峥楠。他是小米汽车研发与制造体系的核心人物之一。



胡峥楠曾在2000年联合创办了上海龙创汽车设计公司,主导过比亚迪F3逆向工程开发,参与过哈弗H6、帝豪EC7等车型设计。2012年,他加入吉利,任博越项目总工程师。2016年升任吉利研究院院长,主导开发CMA、BMA模块化架构及SEA浩瀚智能电动架构,推动吉利智能化转型。

为规避竞业协议,2021年9月,胡峥楠以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身份加入雷军旗下,实际则担任小米汽车高级顾问,负责研发、生产体系搭建及标准化流程制定。小米SU7实现3年整车落地,正是借助胡峥楠团队的经验。

在开始造车前,雷军曾率队到访吉利。吉利与雷军进行了深度交流,甚至向他开放了研究院等核心部门。但胡峥楠“合同到期后加盟小米”的操作,引发了吉利内部对技术保密性的担忧,也直接导致后续吉利与小米的关系恶化。这一幕像极了当年雷军拜访魅族黄章,堪称现代版"农夫与蛇"的翻版?

正是上面这些扫地僧级别的传统车企精英,他们就像电影《甲方乙方》的好梦一日游团队,带着自己的看家本领,北汽与麦格纳制造基因,吉利的研发密码,帮助雷军去现实他的造车梦。商业的现实是,为了成功有时候就要不择手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