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文学

寻文化北京

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写道——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以老舍先生为代表,文章大多朴实无华、幽默、大气,以北京话写北京市民生活与文化习俗为特点,逐渐衍生形成“京味儿文学”。

悠闲宁静不慌不忙,岁月在这里,安逸却有趣。这座城市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看起来平稳却从不单调、从不枯燥。“京味儿文学”也许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下产生的。

“京味儿”是北京城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标签”之一,它藏在京腔京韵里,藏在胡同深巷中……品读“京味儿文学”,找寻文化北京。

01

《正红旗下》

作者:老舍

《正红旗下》是老舍未完自传体长篇小说遗作,老舍为旗人,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这也是书名的由来。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老舍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这部作品与他的人生,戛然而止。

老舍 作品


老舍从“我”出生写起,当时正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眼看着大清王朝走向没落,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们也在末路挣扎……随着义和团兴起,洋人到来,北京老百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一个个人物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老实巴交的父亲、善良正直的王掌柜、尖酸刻薄的姑母、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妄自尊大的牛牧师……这些身处在动荡历史洪流中的大清子民,都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状元媒》

作者:叶广芩

02

《状元媒》是著名作家叶广芩家族系列作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之作,讲述了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做媒,促成了皇室后裔父亲金瑞祓与平民母亲陈美珍的婚姻,由此而引发了金家大宅门里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故事。

叶广芩 作品


小说以小格格“我”的视角为轴线,冠以十一部京剧戏名而写成。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跳跃性地写了背景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

对于北京的过去和现在,这类话题人们似乎总是说也说不完……那些个细节,那些个欢乐,那些个拾掇不起来的零碎,如同一瓶陈放多年的佳酿,夜静时慢慢品来悠远绵长,回味无穷。

03

《钟鼓楼》

作者:刘心武

《钟鼓楼》叙述的是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北京钟鼓楼一带发生的故事。在一个古旧的四合院,围绕薛家举办的一场婚礼酒席,小说勾画出北京城普通民众近百年的平凡的生活历史。

刘心武 作品


小说对许多人和事作了纵向的历史回顾,反映了近四十个人物的经历、命运、心态和他们在平常生活中遇到的各自困惑,从而勾勒出一幅纵横交错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生态景观图。作品以一种精巧的结构,将相邻的多个家庭串联起来,展示出每个家庭、每个人物的生动历史,并表现出对历史、社会、个体深度的现实主义观照和人文关怀。

穿越岁月烟尘,再看刘心武笔下的动人世相,犹如翻开了城市记忆的鲜活浮世绘……堪称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首都北京,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一座城市,只有当你深入地了解了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并展望它的将来……”

读一本书,走进一座城。北京是“京味儿文学”的发生地,“京味儿文学”是对北京的文化阐释,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灵魂。

(文章转自公众号“云图有声数字图书馆”,略有改动)

关注更多

冀图邮书

抖音官方账号

官方微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