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一旦进了重症监护室,就意味着生命被判了“死刑”,高昂的费用、沉重的病情,让ICU被视作绝望之地。但现实真的如此吗?其实,重症监护室反而是许多患者重获新生的关键转折点。2024年,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超4500名,心脏病患者超一半,床位使用率常年在80%以上,抢救成功率达98%。


心脏病老人在流感重症后挺过来了

“前不久,我们收治了一名流感重症患者,抢救6天后脱离了危险。”该院重症医学科专家透露这名患者已经66岁,患有心脏二尖瓣脱垂,因流感引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甚至还多了肾衰这一危险状况。最终,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他走出了重症病房。

一开始,何大爷(化姓)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感冒。咳嗽、发烧,他都没有当回事,直到出现胸闷气喘的症状,家人才送他到本地医院就诊。然而,病情发展十分快速,何大爷出现呼吸衰竭,医护进行了插管,紧急将其转运至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

何大爷患有心脏疾病,这导致他发展为重症的概率比普通人更高。后续还出现了肾衰。这些因素,都在威胁着他的生命。“幸运的是,他就医还算及时,及时插管上了呼吸机,接受了抗病毒、心功能调整、脏器支持等一系列的全面治疗。”重症医学科主任章淬告诉记者,目前,何先生恢复良好,后续还在该院做了心脏病的介入封堵手术,解决了老毛病。

24小时抢救170余次,为患者点燃希望

“我们科室的心脏手术抢救成功率达98%。”章淬回忆,一名40岁的男性患者,在术后心脏频繁出现室颤,每一次室颤都是对生命的严重威胁,心脏无法正常泵血,患者生命垂危。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投入抢救,心脏按压、电除颤……在短短的24小时里,患者室颤发作170多次,他们成功抢救170余次,最终这名患者成功走出了重症监护室。

重症监护室绝非人们想象中那般“无力回天”,在经历过重大手术后,患者往往更需要重症医学科的专业支持。以心脏手术为例,手术过程中,心脏需要经历停跳和复跳的复杂过程,术后,患者不仅心功能会下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会显著升高,还可能面临大量出血及其他脏器功能受损等严重问题。这些情况在普通病房难以得到妥善处理,而ICU配备的先进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护理和治疗,帮助他们度过术后的危险期。

除了心脏手术患者,像阑尾、疝气这类看似简单的外科手术,对于一些本身基础病较多的患者来说,同样可能存在风险。例如,若患者本身肺功能差,术后带呼吸机的时间就会延长;心脏不好的患者,在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的可能性会增大;肾功能不佳的患者,术后甚至可能出现无尿的情况,需要在ICU进行血透治疗。“所以,这些患者术后进入ICU,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大大提高康复的概率”。章淬说。

不止于抢救,他们也是心理医生

在医疗体系中,重症医学科常常被外界简单定义为紧急抢救的场所。然而,其功能远不止于此,这里的医护人员不仅在生死一线间抢救生命,还承担着精准诊断疾病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的重任,是全方位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防线。

精准诊断是重症医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有个男孩,因为感染性休克入院,救回来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多年后,他又一次向我们发来求救。”章淬回忆,求救时,男孩刚刚完成研究生答辩,突发呼吸衰竭,却找不出病因。面对复杂病情,章淬迅速组织会诊,发现男孩肌肉力量异常且肌无力症状加剧,最终确诊为线粒体肌病,这是一种基因病,男孩及其家属此前毫无察觉。明确病因后,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男孩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想要走出重症监护室,脱离呼吸机是关键的一步,但许多患者因为心理的依赖、惧怕等多种因素而无法做到。吴爷爷的身体机能恢复良好,却总是和医护人员“对着干”。章淬来到他的床边询问:“你想转出ICU吗?”吴爷爷居然摇了摇头,多年的经验让章淬顿时明白老爷子这份倔强的背后是害怕。“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出不去了?”面对这个问题,吴爷爷愣了一会儿,继而点了点头。接下来,章淬与老爷子开始了心理战,日复一日的鼓励,让吴爷爷在康复中获得信心,最终成功脱机,回到了家人身边。

几个月后的一天,吴爷爷带着家人回到了医院。往日那个倔强的、终日冷着脸的老爷子,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要不是你们,我真过不去”。在说出这句话后,他又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