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四支队百余名官兵来到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八卦村帮助村民抢收青菜头。曹 洋/摄
“大爷、大妈,我们来帮你们抢收菜头啦!”近日,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四支队百余名官兵,来到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八卦村,帮助驻地农户抢收青菜头。
重庆涪陵地区的青菜头于9月播种,10月移栽,它的采收期短,为保障品质,次年雨水节气前必须要完成收割。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青菜头致密的组织结构,铸就了涪陵榨菜特有的嫩脆品质。青菜头作为涪陵榨菜的原材料,在重庆市涪陵区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3.2%,是中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榨菜产区,享有“榨菜之乡”的美誉。
田埂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红色横幅随风摇曳,村支书李永明给大家划分好区域,官兵们面向田野横向散开,呈“一”字形向前推进,收割、修叶、码垛、装篓分工明确。
“剥到露出三指宽的嫩茎就得停,多一寸少半厘都要影响腌榨菜的口感。”面对第一次前来帮忙收割“青疙瘩”的官兵,村民黄加美利落地割下一株青菜头,拿在手里向他们传授收割菜头的技巧。官兵们围在她身边认真观摩,随后便拿起手中菜刀弯下腰在田野间忙碌起来。
“叔叔,你看我这个菜头切口怎么样?”新兵曹嘉杰照着刚学到的方法,捧起刚砍好的菜头向身边的老乡请教。老乡布满老茧的手掌抚过青白色的茎部截面,笑出满脸沟壑:“要得!这比我家娃儿割得还巴适!”
听着老乡对新战友的赞许,指导员陈首任不禁想起9年前自己刚从军校毕业,第一次参加助农抢收青菜头的场景:“那时,驻地大部分农户家中的青壮年都在外务工,抢收季节赶上阴雨连绵,山地湿滑,老人们坐在家中望着眼前的菜地直发愁。直到官兵们到来,他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那一次,我们前后花费3天,共计帮助驻地群众抢收菜头6万多公斤。”
“今年是我连续来到驻地群众家中帮忙抢收青菜头的第十一年……”二级上士刘少帅抹了把脸上的泥水说,以前的路没有现在好,那时候官兵们抢收完菜头后,都是肩挑背扛徒步两公里将青菜头送到老乡家里。
“自从支队为农户新修了‘产业路’,现在我们都是借用老乡的三轮车,帮助他们将抢收好的菜头送往收购点。”刘少帅说。
临近中午,天空忽然飘起了雨,绿油油的菜地里,战士们手中的小刀依旧快速挥舞收割着。“下雨了,大家先把雨衣换上,然后把砍好的菜头装进筐,运回老乡家里先放着……”班长叶治伟的话音未落,一位老乡走过来说:“大家歇口气,先去躲躲雨,等雨停了我们再来吧!”
午餐过后,战士们正准备前往田野间继续抢收,只见村民刘丽琼提着刚烧好的菊花茶,快步来到跟前招呼战士们说:“这雨还没停,先喝点热茶暖暖身体。”
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和村民们聊起了家常。“农村的条件比较拮据,平时的开支都是能省则省……”聊起菜地的收成时刘丽琼说。虽是闲聊,这一番话却让战士田智争心里荡起了涟漪,他望向田野间码放整齐的菜头及远处成片的菜地,忽然懂了指导员常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要学会勤俭节约,合理开支”。
下午,在前往菜地的路上,支队宣保股干事罗勇介绍,近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把驻地当作“第二故乡”,多次向驻地涪陵罗云乡中心小学、石柱白江小学捐资助学,累计投入驻地教育建设专项资金20余万元,为学校捐赠书籍、电脑等办公用品,资助17名学生读书。
2024年春节前夕,支队针对山区留守老人生活难题,派出20名官兵组成“红星慰问队”,先后走进3个行政村8户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及被褥,同时,还帮助修缮屋顶、清理院落,为行动不便老人定制“爱心联系卡”。
到达菜地后,官兵们立即投入抢收工作中。经过一整天的紧张抢收,他们顺利将划分区域砍收完毕。“虽然收砍青菜头要不停地弯腰,很辛苦,但当我把一袋袋青菜头运回村民家中,看到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我心里很温暖。”新兵陈志杨说。
“把装菜头的封口系严实,不然在搬运的过程中容易撒落……”结束一整天的工作,官兵们将余下还未转运的菜头打包装筐,运回陈国安老人家里。大家准备离开时,老人上前拉着官兵的手说:“娃儿,谢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帮忙,我这青菜头怕是要烂在地里了!”战士曹润垚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说:“爷爷,别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后面等你家榨菜出坛了,我们还来!”
完成任务归来,陈志杨在心得体会中记录下驻地群众欢送他们的美好瞬间:“老乡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更应该把驻地当家乡,把对故乡的思念转化为对驻地的热爱,只要人民群众有需要,我们会第一时间前往解难帮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