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放下严师好还是慈师好的争论,或许能看见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作者 | 李将平
当哪吒与敖丙在天雷劫中相视而笑,我突然读懂了太乙真人和申公豹两类教师的良苦用心——那个在操场陪学生疯跑的教师和下班后帮学生查漏补缺的教师,原来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点燃生命的火焰。《哪吒》系列电影的双师叙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好老师的多样可能。
教学现场的冰火碰撞。太乙真人的山河社稷图里藏着教育的魔法,他把混天绫变成跳绳,用火尖枪教烧烤,这些看似荒诞的教学设计暗合了当代教育的游戏化学习理念。申公豹则严格要求,还给敖丙播放“龙族苦难纪录片”,用危机感激发其斗志。
事实上,这两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与抗压能力上各具优势。在趣味学习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思维更活跃,面对难题时可能脑洞大开,找到别出心裁的解决方案;在高压环境下磨炼的学生,面对挑战时往往具备更强的韧性,能沉着应对各种困境。对于教师来说,应该选择哪种教育方式呢?这两种教育模式本质上都在追寻认知建构的路径,差异在于前者侧重“学习即探索”的建构主义,后者遵循“训练即精进”的行为主义。好的教育并不是其中一种,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教师既要给学生探究的舞台,也要给他们训练的砝码。
育人本质的殊途同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不仅国家政策如此,大家最看重的也是教师拥有怎样的师德师风。当太乙真人用全部法宝护住哪吒魂魄时,我想起汶川地震中用身体护住学生的谭千秋老师;当申公豹为了敖丙与龙王“硬刚”,又像极了为贫困生争取助学金而努力的张桂梅校长。他们印证了雅斯贝尔斯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我身边一位老教师常常提醒青年教师:周一是新一周的开始,尽量不要批评学生。这既有太乙真人式的包容,又含申公豹式的克制。好老师身上应该既有“温度”又有“刻度”,兼具太乙真人的共情力和申公豹的严格要求。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精准拿捏“温度”与“刻度”并不简单。过度侧重成绩,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虽能让学生的卷面分数漂亮一时,但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探索世界的热情却被磨灭,这显然偏离了教育滋养灵魂的本真。如果只讲包容,学生犯错时不舍得批评指正,使得教学秩序混乱,学生难以养成自律、奋进等良好品质,成长之路也将布满荆棘。好老师要找到二者的平衡点,用柔情关怀学生,让他们在鼓励声中勇敢追梦;以刚直守护教育准则,面对学生的不足及时引导。如此,方能铺就学生成长的康庄大道。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当我们放下严师好还是慈师好的争论,或许能看见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它可以是讲台上的谆谆教诲,也可以是操场上的追逐打闹;能藏在错题本的红批注里,也会绽放在毕业多年的学生突然寄来的明信片上。好的教育终会超越方法论之争,在心灵共振中完成传承。成为好老师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非标准”教师身上。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嘉祥外国语学校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中国教师报》评论版
编辑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