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方面日前更新教师资料后显示,此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的李钦宾已于今年1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钦宾

资料显示,李钦宾,国家级青年人才,2018年6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12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并曾分别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员。

李钦宾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学习和大模型系统,获得谷歌博士奖研金、CCF-A类期刊TPDS最佳论文奖、CCF-A类会议VLDB最佳研究论文提名、CCF-A类会议SIGMOD最佳作品提名及PREMIA最佳学生论文金奖,入选2024年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谷歌学术引用量超过4000,其中三篇一作论文引用量超过1000。开源系统在Github上共获超过3k个star和500个fork。

近年来

随着高校人事人才制度改革

不少青年人才凭借杰出的学术成就

破格晋升教授、副教授

其中不少都是“90后”,甚至出现“95后”

来看看这些青年导师有没有你学校的

01 杨朔

今年1月,1998年出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朔引起舆论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杨朔出生于1998年,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学院长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并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杨朔2020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23年在悉尼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学术生涯早期便已在包括香港大学、谷歌研究院、百度研究院等在内的多个国际知名机构进行研究工作。

杨朔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特别关注具身智能、可信智能和多模态智能等方面。目前,杨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顶会/顶刊论文10余篇,其中一作论文单篇引用超过400次。

02 张林峰

去年11月消息,1997年出生的张林峰已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林峰于2024年6月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为高效的人工智能,包括大模型、图像视频生成模型、人工智能数据集的压缩与加速等。

他在CCF-A等高水平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二十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担任NeurIPS、ICLR、ICML、CVPR、ICCV等多个学术会议的审稿人,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微软学者奖学金(亚洲共十二名)、清华大学蒋南翔奖学金等荣誉表彰。

03 陈逸伦

去年3月,1995年出生的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逸伦在网络走红。

15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26岁成为中山大学副教授,陈逸伦如今正带着多名与自己同龄甚至年长的研究生探索大气奥秘


据了解,陈逸伦已经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知名期刊上发文20余篇,还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广东气象科技杰出青年奖等荣誉。

对于高校教授、副教授年轻化这一现象,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真明曾在科学网博客撰文表示,教授年轻化是高校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他认为,给年轻人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之路。至于年轻人,早早晋升教授,在过早的光环下能否把握机遇和促成良性发展,那就看个人了。

原标题:本科毕业6年半,李钦宾已任华中科技大学博导

栏目主编:周春晟 文字编辑:程沛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南方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