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人因水而聚,城因水而兴。自古以来,城市的兴起和繁华都与河流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2月19日,中山市2025年春季水塘河道清淤美化集中动工活动在坦洲镇茅湾涌拉开序幕。



中山市2025年春季水塘河道清淤美化集中动工活动在坦洲镇茅湾涌拉开序幕。

据悉,此次集中动工活动,除了在坦洲镇茅湾涌设立主会场外,中山市其余22个镇街也分别设立了分会场。从市到镇、村,从党政机关到国有企业,从党员干部到村民、民兵、志愿者,全市累计近3000人参与,共同掀起了新一轮河塘清淤美化行动的高潮。

在茅湾涌清淤现场,数条绞吸式清淤船正在高效作业。据广东省源天工程有限公司茅湾涌二期项目负责人邢志丰介绍,该船舶采用全封闭管道运输淤泥,搭配GPS定位系统精准控制清淤深度,既能保障科学清淤,又能适应3至15米不同水深工况。目前三条绞吸船同时作业,单日最大清淤量可达3000立方米。

“我们在去年试点应用吸式清淤,效果显著,目前正在全市大规模推广应用。”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林祯兆告诉记者,吸式清淤技术,不仅有效提高了清淤能效,也有利于对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随着这场市镇联动的“碧水保卫战”走向纵深,如何科学谋划新一轮的清淤重点、优化施工方式,也成了各镇街攻坚的核心命题。



在坦洲镇茅湾涌清淤现场,两条绞吸式清淤船正在作业。

以坦洲镇为例,当前该镇正致力于解决部分区域清淤不彻底、施工方式不够优化等问题。“我镇将以此次集中动工为契机,分批次对镇域内的水塘河道进行全面清淤。”坦洲镇党委书记汤如烈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力争在上半年完成7条河涌的整治工作,预计清淤量将超22万立方米。同时,坦洲镇还将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清理出的淤泥进行合理处置和利用,努力打造一批水污染治理和综合提升的示范样板。

民众街道则是计划在汛期前完成17条河涌的清淤工作,预计清淤量将达到20万立方米。对于清淤的方式方法,民众街道也有着明确的规划。据街道党工委委员陈小勇介绍,他们将实施高效清淤、系统清淤和全民清淤的“三步走”策略,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水塘河道清淤的良好氛围,引领示范带动全街道各村(社区),推进清淤工作常态化。

“接下来,我们也将坚定2025年起步即冲刺的目标,联动开展‘清淤+河岸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幸福河湖。”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林祯兆透露,2025年,全市计划完成近300条河涌的清淤工作,清理长度超400公里,实现水塘河道清淤总量不低于300万立方米。这意味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将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坦洲镇茅湾涌清淤现场的作业船只。

众所周知,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是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在坦洲镇茅湾涌启动仪式现场,中山市副市长、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欧阳锦全作动员讲话。

他说,之所以选在茅湾涌举行这场集中动工活动,是因为这里的清淤工程不仅与河道疏浚息息相关,更牵涉到水污染治理、内涝防控以及绿美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是“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山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与积极行动。

中山市底泥处置专班专职副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表示,2023年10月至今,全市累计完成清淤总量625万立方米。其中,河涌累计完成清淤343条、373公里,鱼塘清淤1891个。“而随着清淤工作的深入进行,我市河涌防洪排涝功能和水体自净能力也逐步得到恢复,在2024年强降雨次数同比增加48.2%的情况下,全市内涝点同比减少;全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市河涌水质指数同比改善。”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钟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