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2025)的竞争异常激烈,《封神2》作为系列续作,未上线就拥有了“富二代”的称号,在第一部成绩斐然的情况下,不少观众对续作抱有很大的期待。
所以《封神2》在上映首周便以破10亿的票房成绩成为焦点。然而,与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遭遇的口碑滑铁卢。截至2月19日,影片累计票房已超11.55亿元,但豆瓣评分仅6.5分,远低于前作的7.4分。而观众的评价也从一开始的“兴奋”直接变化为“失望”,甚至于在听说还有第三部的时候,哗声一片,俨然是被“欺骗”过后已经对续作不再期待。
面对这样的评价,导演乌尔善近日在争议中坦言“能力不足”,并呼吁观众给《封神3》机会,但这场“封神宇宙”的保卫战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
《封神2》自1月29日大年初一上映后,首日票房即达3.83亿元,位居春节档第三。凭借预售破2亿的强势开局,影片一度被预测最终票房或超30亿元。然而,随着口碑争议发酵,其票房增速逐渐放缓。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预测票房已下调至12.75亿至20.76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
尽管片方宣布密钥延期至3月31日以延长上映期,但对比前作《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封神2》的“后劲不足”已显而易见。
口碑两极分化:观众吐槽集中在三大争议点
1. 特效“廉价感”成最大槽点
影片中殷郊复活后“三头六臂”的法相形象被网友调侃为“阿凡达+蓝精灵混合体”,尤其是蓝色皮肤与红色头发的设计被指“出戏”。导演乌尔善解释称,三头分别象征角色的愤怒、悲哀与责任感,试图以视觉化手法呈现人物内心矛盾。但观众并不买账,认为特效质感与投入成本不匹配,甚至不如前作。
2. 剧情逻辑与节奏遭质疑
部分观众批评影片叙事拖沓,转场生硬,尤其是姬发(于适饰)与邓婵玉(那尔那茜饰)的感情线被指“突兀”,结局的犹豫情节更被吐槽“恋爱脑”。导演称两人关系是“战场上的惺惺相惜”,但观众认为这一设定削弱了史诗感。
3. 改编争议与角色塑造失衡
相比第一部对传统神话的创新改编,《封神2》被指“过度商业化”,部分角色如闻太师、雷震子的戏份未能深入挖掘,导致观众情感共鸣不足。
面对这样的局面,《封神3》还有必要吗?
争议不断,乌尔善不止一次公开回应。他坦言:“观众觉得未达期待,我非常遗憾。或许是我们在制作能力上仍有不足。” 却被观众调侃:既然知道哪里不足为什么不努力?
就难特效来说,未上映之前就已经有争议,而作为导演的乌尔善在干嘛,他坚持认为设计符合角色内核,不改。现在虽然承诺将在后续改进技术。强调《封神3》会更加用心,但是观众似乎并不买单,有评论尖锐指出:“要观众给机会,谁来为失望买单?” 像极了婚姻爱情里的那句话“一次不忠,终身不原谅”。
照乌尔善发的说法,《封神3》已完成剪辑,但第二部的负面口碑可能影响观众信心。怎么突围?除了在特效精细度、叙事连贯性上大幅提升,还需要找到新的宣传亮点(如邓婵玉已下线,主演号召力存疑)。
《封神》整个系列给人一种胃口很大的错觉,试图打造中国版“指环王”,第一部确实做到了这个预期,但第二部下来就让人知道其工业化流程的成熟度以及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如此大的“饼”。从《封神2》的争议就可以知道,剧情、视觉奇观与故事深度的平衡至关重要。
还是那句话,好不好看皆有看了的观众说话。
《封神2》的争议,本质是观众对国产特效大片的信任危机。票房虽未崩盘,但口碑的裂痕已难忽视。乌尔善将希望寄托于《封神3》,但这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创作者以谦逊姿态直面批评。若第三部能真正“封神”,中国电影工业化或能迈出坚实一步;若重蹈覆辙,则可能成为高投入低回报的又一案例。这场赌局的结果,或许将重新定义国产奇幻电影的边界。